文旅融合 打造河北文化新引擎

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文旅融合 打造河北文化新引擎
圖為第二十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河北展區,吸引觀眾的大幅美景照片。(本報資料片) 本報記者 趙杰攝
文運與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
“要以此次申遺成功為契機,進一步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切實提高遺產保護能力和水平,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深刻闡釋“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等項目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重要意義和時代內涵,為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注入強大動力。
燕趙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守護好我們的精神家園,延續民族的靈魂和血脈。牢記總書記囑托,河北全面系統保護好文物和文化遺產,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
科技賦能,讓文物綻放新光彩
遙感監測、圖像提取、數據分析……不久前,河北省文物與古建筑保護研究院同河北易測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聯合啟動2024年度河北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遙感監測項目。
該項目包括本底數據建檔和日常監測兩個部分,通過遙感影像結合多手段融合航飛的形式,對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進行遙感監測,動態及時監測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內變化,為文物行政部門提供客觀參考依據,並建立各時期文物監測檔案,以構建文物立體監測體系,提高文物行政執法效能。
河北省文物與古建筑保護研究院數字信息部工作人員介紹,截至7月底,項目本底建檔矢量數據採集工作已初步完成,採集面積4046平方公裡,全覆蓋監測圖斑提取工作已完成,初步完成張家口市、承德市、滄州市、保定市等地的航飛及外業調查工作。
這只是河北省科技賦能文物保護的一部分。近年來,河北省實施河北省文物建筑數字化項目,共完成987處文物保護單位的數字信息採集工作,開發完成“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數字化平台”,為文物保護維修、展示利用等提供數據支撐,同時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科技企業合作,持續優化數字技術手段,科技保護水平和研究闡釋能力的提升,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
“活”起來的歷史文化資源更迷人,“火”起來的傳統文化才更入心。打開河北博物院微信公眾號“數字琳琅”欄目,游客通過三維數字技術,零距離對話各種“活”起來的文物,古老的紋飾、精巧的結構、定格的奇珍異獸,引領我們走向歷史深處。
河北博物院副院長王然介紹,該院持續完善三維數據、影音資源內容建設,搭建藏品管理、數字化保護、預防性保護管理平台,以觀眾需求導向開展數據資源共享、文創開發、三維互動、智能導覽等功能應用開發,不斷提升文物數字化採集管理和展示利用水平。
河北省文物局鏈接文物與人們的文化旅游生活,推出《跟著文物游河北》智慧語音導覽圖、“文物暢游冀”微信小程序,可閱可聽,圖文並茂,回溯河北深邃文脈。同時,推出《國保在冀》智慧語音導覽冊頁,通過圖文精美、輪廓清晰的線下明信片冊頁和智能便捷的國保智慧在線系統,進一步拓展河北歷史文化的傳承傳播方式。
創新設計,為古老技藝注入新活力
8月6日,石家庄市灣裡廟步行街周淑英剪紙工作室,作品《龍馬精神》格外引人注目。遠觀,構圖精美,色彩濃郁﹔近觀,龍首昂揚、龍鱗閃耀。“作品《龍馬精神》將傳統年俗、吉祥寓意和大膽創新相結合,以富麗堂皇來傳達喜慶威嚴。”國家級非遺蔚縣剪紙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周淑英說,學習剪紙,要舍得下苦功,還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觀察力、想象力,蔚縣剪紙之所以能享譽世界,就在於永不停歇的創新。
讓文化遺產“活”起來,讓非遺技藝“潮”起來。河北省不斷推動傳統工藝高質量發展,切實融入百姓生活,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項目,像蔚縣剪紙一樣,在新時代煥發新姿。運用衡水內畫工藝,在河間工業玻璃上描繪河北省知名旅游地標,並聯名香氛潮牌“氣味圖書館”打造系列香氛文創產品,帶觀眾開啟對河北的“尋味之旅”﹔展現窯變之美的茶盞、小樹根做把手的精美茶壺、磁州窯作品《邯鄲學步》等,皆可見創新、創意……
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用新產品新業態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演繹,再配合新載體與新平台,完全可以讓古老技藝“活”起來、“火”起來。
“我們將京繡元素融入服裝、工藝品、家居用品,並探索與網絡游戲的跨界合作,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8月5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梁淑平亮相抖音直播間,向大家介紹自己的京繡產品。不僅梁淑平本人擔任主播,她的兒女們也組織了七八位主播,持續向廣大網友傳播京繡文化和京繡故事。
創新非遺傳播平台,河北省連續舉辦三屆“長城腳下話非遺”活動,長城沿線15省(區、市)特色非遺項目800余項參加,累計接待參觀游客37.62萬人次﹔打造首個省級層面非遺成就展示和傳播平台“樂享河北”非遺會客廳,累計舉辦100多場活動,200多項國家級、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進行展演展示,為公眾提供了豐富的文化體驗。
此外,通過高校開展非遺工坊定向培訓,培育一批工坊帶頭人,再通過帶頭人廣泛舉辦形式多樣的培訓,2023年上半年,全省線上線下傳統手工技能培訓人數達16.7萬人次,既讓非遺技藝得到了傳承,又幫助群眾找到了致富方法。
場景煥新,文旅融合出圈更出彩
廣袖飄飄,衣袂搖搖。在位於河北廊坊的“隻有紅樓夢·戲劇幻城”,《紅樓夢》主題的文化戲劇輪番上演。不同於靜態觀看的傳統戲劇演出模式,游客可換裝為劇中人物,在真實場景中沉浸式感受國學經典魅力。
“隻有紅樓夢·戲劇幻城”品牌傳播負責人吳珊珊介紹,自去年7月“隻有紅樓夢·戲劇幻城”開城以來,這裡持續吸引海內外游客,成為京津冀文化藝術新地標。截至目前,已演出1萬多場次,吸引超200萬人次游客觀演,帶動周邊餐飲、住宿等文旅業態蓬勃發展。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推動文旅產業出新、出圈,河北省將新發展理念貫徹落實到文旅發展全過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拓展旅游產業空間,培育業態多元的文旅消費新場景。
從長城、山海關、大境門等古跡風採,到吳橋雜技、太極拳等文化傳承,再到“隻有紅樓夢·戲劇幻城”、崇禮冰雪體驗等新興旅游業態,河北整合全省各地文旅資源,推出“跟著演藝游河北”“跟著非遺游河北”“跟著典籍游河北”“跟著詩詞游河北”“跟著村晚游河北”等系列主題活動,以高品質活動吸引更多游客,延長游客駐留時間,拉長消費鏈條。
8月2日晚,正定古城人潮涌動。沿街而行,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巧妙融合,各個小吃店的主人們熱情地吆喝著,吸引游客駐足品嘗。逛累了,還能坐下來看一場精彩的常山戰鼓表演。
作為城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夜間經濟繁榮程度映射一座城市的經濟活躍度。今年以來,河北省各地大力發展夜經濟,激發文旅新消費、新場景、新體驗,讓城市越夜越精彩。廊坊市推出“隻有紅樓夢”文化藝術嘉年華等數百場特色活動,石家庄市精心推出“石家庄·夜 We Young”夜經濟品牌,保定市將商、旅、文、體、健多業態融合,打造夜經濟升級版……
今年河北省還提出打造京津游客周末休閑首選目的地,精心策劃新型主題場景,將文旅消費項目由“風景化”向“場景化”迭代,同時瞄准市場消費新趨勢、新需求,培育研學游、露營游、微度假等文旅新業態、新場景。據統計,今年一季度,全省接待游客量、實現旅游收入均保持兩位數增長,其中,京津游客佔比達到14.4%,“這麼近,那麼美,周末到河北”品牌影響力已深入人心。(記者史曉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