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挖掘整理傳統劇目、創作新劇目——
讓傳統藝術煥發新的生命力(藝近人和)
2024年1月,“十台大戲賀新春”系列戲曲演出在河北梆子劇院拉開帷幕。圖為演出現場。 |
戲曲愛好者在石家庄市北新街社區參加戲劇進社區活動。 |
石家庄市長安公園內,票友正在演唱河北梆子。 |
核心閱讀
河北梆子流傳至今已有約200年歷史,是中國傳統戲曲藝術中的瑰寶,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盡管叫做“河北梆子”,但它卻不僅僅是河北省的梆子戲,北京、天津、河北等地都有河北梆子劇團。
近年來,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在挖掘和整理傳統劇目、展現其藝術價值和思想深度的同時,還不斷創作反映當代社會現實、貼近群眾生活的新劇目,使傳統藝術煥發新的生命力。
一陣清脆的銅鑼聲響起,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河北梆子劇場)戲台上的幕布緩緩拉開,伴隨一陣急促有力的鑼鼓點,一個個演員身著戲服、臉上涂抹著細膩的油彩粉墨登場。一位花臉判官,步履穩健走到台案后,一拍驚堂木,瞬間吸引了全場觀眾的注意。
緊接著,板胡、二胡等樂器交織在一起,一組燈光打到舞台,主人公——大武生跟著音樂節奏精彩亮相,一身正氣凜然。其聲腔時而激昂高亢,如同山澗瀑布一瀉千裡﹔時而淒涼婉轉,如同細雨連綿,似訴心中不平事,每一個轉音都像是直接敲擊在觀眾的心坎上。到收官落幕,整個戲院仿佛都被點燃了,掌聲、歡呼聲此起彼伏。
河北梆子流傳至今已有約200年歷史,是中國傳統戲曲藝術中的瑰寶,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盡管叫做“河北梆子”,但它卻不僅僅是河北省的梆子戲,北京、天津、河北等地都有河北梆子劇團。相傳,河北梆子脫胎於秦腔,形成於清道光年間。在晚清鼎盛時期,北至黑龍江,南到珠江,大半個中國都有河北梆子班社的演出活動。河北梆子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表演形式,對京劇、評劇等其他劇種產生了一定影響。梨園名家裴艷玲在河北梆子藝術上卓有成就,最終成長為在梆子、京劇、昆曲等多個劇種都頗有建樹的表演藝術家。
河北梆子分為生、旦、淨、丑四行,與京劇相比,演出風格更為夸張奔放。“燕趙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在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院長趙濤看來,河北梆子音樂唱腔高亢激昂、直抒胸臆,武戲比重大、武打技巧高超,這些特征都是地域文化和風土人情的直接反映。
“光踢腿一項,每天早起都要踢上300次,每次腳碰到頭,堅持了30年”
夏日午后,來到位於石家庄鬧市區的河北梆子劇場。一名花旦演員正在舞台上獨自練習。隻見她舞動著長長的水袖,認真地邁著步伐,口中輕輕吟唱戲詞,完全沉浸在戲中。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很多演員一輩子跑個龍套、串個兵丁就過去了。能登台唱戲,離不開天賦加不懈努力。”趙濤說。
去年5月,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演員郝士超榮獲第三十一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現年39歲的郝士超生於石家庄正定縣,幼時聽到身邊親戚唱河北梆子,心馳神往,便央求家裡人同意自己去學戲。9歲那年,他如願進入河北省藝術學校開始練基本功——手眼身法步,下腰、踢腿、抻筋、拿頂、翻跟頭……“光踢腿一項,每天早起都要踢上300次,每次腳碰到頭,堅持了30年。”
光辛苦還不夠,對於需要舞刀弄槍的武生演員,傷筋動骨似乎成了家常便飯。有一次,排練一場耍斧子的戲,按照劇情設定,助手需要將斧子精准地扔給郝士超並由其接住。然而,助手失誤,提前扔出斧子,斧子劈向了郝士超的腦門。盡管是特制的假斧子,但他還是因此受傷,額頭上縫了12針。此外,還有如“扎九槍”這樣的高難度動作,表演過程中與其說甩頭的人甩得精准,不如說戳槍的人找得精准,演員們不僅要具備高超的技巧和默契的配合,更需要注意力時刻集中。
“每當動作做好了,觀眾就有掌聲喝彩,所有的疲勞疼痛就值了。”郝士超說。
想開腔唱戲,則需另下苦功夫。郝士超回憶,當年為了排演《武鬆》,他專門找了團裡的聲樂老師練習聲腔。整整一年半的時間,每天早晨起來練嗓子。“梆子聲腔高,要找合適音,得不停地喊、不停地唱。聲音是一種藝術感覺,經常練了好多天都找不到這種感覺,特別打擊自信心,但還是堅持了下來。”
千錘百煉,玉汝於成。訓練艱苦,細節講究,才能保証河北梆子戲的演出品質。
比如《夜奔》這出戲,難度很大。其中,接近半個小時的獨角戲,主人公邊舞邊唱,氣不喘,聲不亂,且一個字不能錯,沒硬功夫真本事拿不下來。郝士超介紹,唱的時候眉目要有精氣神。因為是趕夜路,前途未卜,后有追殺,雙目需左右巡視,展現機警,這樣表演,吸引觀眾目光。說到此處,郝士超又會心一笑:“有沒有發現河北梆子戲台上的主人公個個星眉劍目、目光如炬?除了多年‘瞪眼’練習,還因為戴頭冠的演員演出前就要包頭,把頭皮緊綁勒起來,眼角吊起來。”化裝時候就要包起來,再加上演出的時間,往往一包就是六七個小時,而普通人包上兩三分鐘都會缺氧頭暈。
“月彎彎,水彎彎,清風樓下是家園。好南關等你,等你年復年……”去年12月,河北省河北梆子現代戲《好南關》在北京長安大戲院上演。光影交錯間,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緩緩鋪開。該劇由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的5位中國戲曲梅花獎得主同台演出,以邢台好南關兒女奔赴抗美援朝長津湖戰場浴血戰斗為主線,再現好南關群眾向前線輸送棉花、藥材等戰備物資的難忘歷史。
演出當晚,長安大戲院內座無虛席,除了北京本地觀眾,更有外省戲迷包了大巴車專程趕來,隻為欣賞這一場戲曲盛宴。舞台上,演員們傾情演繹,台下觀眾亦是熱情如火,掌聲、歡呼聲此起彼伏。
“文武並重,方能盡顯戲曲之魅力。河北是武術之鄉,而河北梆子武打動作的豐富多樣,堪稱視覺盛宴。”來自上海的戲迷鄭寧看完戲后,和其他票友熱烈討論動作細節。
“多年來,我們不僅深耕本土,還經常組織演職人員前往北京、天津等地參演。每次我們都會精心籌備劇目,抽調骨干力量,力求完美。”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演出部負責人白七橋言語間滿是自豪,“我見証了廣大戲迷朋友們對這項藝術的熱愛與追求。有些戲迷甚至追著咱河北梆子劇團走,演到哪,就跟到哪,連軸看也不厭。”
河北各地老年大學、群眾文化館紛紛開設河北梆子課程,愛好者們自發組建的劇團越來越多
55歲的退休職工鄭蘇梅是邢台的一名河北梆子“發燒友”。若干年前,偶然在石家庄聽到一出《孟姜女哭長城》,便深深愛上了這門藝術。
得知邢台市群眾文化館有一位退休的河北梆子演員公益授課,鄭蘇梅按捺不住內心的熱情,即便當時不慎摔傷了腳,也拄著雙拐前往學習。從此,每周末她都去學梆子、練身段,堅持了5年。鄭蘇梅除了經常外出看戲,還前前后后購買了包括蟒袍、鳳冠、水袖等演出服飾、道具。
“別看河北梆子音調高、不好學,可我真心喜歡,練習就是樂趣。”鄭蘇梅說。
從此,無論是在家做飯、洗衣服,還是出門遛彎、騎行,鄭蘇梅走到哪唱到哪。為了練習,她帶上隨身聽,反復聆聽、模仿、練習精彩唱段,沉浸在每位戲曲演員獨特的唱腔之中。
隨著時間的推移,鄭蘇梅的技藝日益精進。特別是孫子孫女們上了學,她有了更多時間,開始嘗試登台演出。“我鼓起勇氣參加了河北電視台的群眾才藝展示欄目《絕對有戲》,歷經多輪比拼,最終榮獲銀獎。”鄭蘇梅說。
如今,鄭蘇梅成了左鄰右舍口中“唱戲的梅子”。平日裡,遇到慰問社區養老院、商場演出、親朋婚禮等活動,她還不時地上去唱幾段。
河北梆子作為傳統戲曲,如同歲月的陳釀,愈久彌香,更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紐帶。以往農村廟會,隻要有河北梆子表演,每次都能吸引十裡八鄉的村民觀看。如今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進城養老的人和退休老人越來越多,河北梆子也逐漸成為豐富城市中老年人精神生活的重要食糧。
近年來,石家庄、保定、邢台等地的老年大學、群眾文化館紛紛開設河北梆子課程,邀請專業演員授課指導。中老年愛好者們則自發組建興趣團體,志願慰問演出,用熱情與才華為社會奉獻著一份份溫暖與歡樂。
市民姜月玲退休后熱心公益事業和互助養老。每個月,她都跟隨公益組織前往城鄉的養老院、敬老院,慰問那裡的老人。“帶著老人們包餃子,飯后我們幾個會唱的志願者還會獻上一段河北梆子表演,老人們可喜歡了。”姜月玲說。
據她介紹,自己也是近幾年才學的河北梆子:“自從投身於戲曲學習以來,我發現自己的身體變得更加健康,心情愈發愉悅,也能給他人帶來快樂,生活因此變得更加充實。”
河北梆子劇目繁多,內容豐富,緊貼百姓生活與情感需求。眾多演員通過舉辦校園巡演、社交媒體宣傳等方式,加強與年輕群體的互動
近年來,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在挖掘和整理傳統劇目、展現其藝術價值和思想深度的同時,還不斷創作反映當代社會現實、貼近群眾生活的新劇目,使傳統藝術煥發新的生命力。
“比如我們創作的《李保國》,截取河北農業大學原教授李保國工作生活橫斷面的七個章節,包括進山、蘋果套袋、資助學生、把論文寫在太行山上等片段,展現李保國三十多年如一日,奮戰在山區脫貧攻堅和科技富民一線的感人事跡,反響頗佳。”趙濤說。
如今,河北梆子劇目繁多,內容豐富,緊貼百姓生活與情感需求。浩如煙海的劇目中,除了《竇娥冤》《秦香蓮》《花木蘭》《鐘馗》《穆桂英挂帥》等傳統題材劇目,還有《江姐》《子弟兵的母親》等革命題材劇目,以及《李保國》《耿長鎖》《歌唱祖國》等展現當代典型人物、反映當今百姓生活的現代戲。
不僅如此,河北梆子積極擁抱現代科技。LED大屏幕如畫卷般鋪展,將絢麗多彩的視覺效果與精湛的戲曲表演完美融合,為觀眾帶來沉浸式的觀賞體驗。而燈光、舞美、音效技術的巧妙運用,更是將每一個音符、每一句唱詞都雕琢得細致入微,讓古老的藝術形式在現代科技的加持下煥發新生。
“如今,演出市場消費主體是90后、00后,而很多紅色劇目中的革命先烈當年也是年輕人。”趙濤介紹,為讓觀眾共情,劇院一方面在創作時把主人公塑造成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貼近年輕人審美需求﹔另一方面提升舞台效果,增強感染力。
眾多演員通過舉辦校園巡演、社交媒體宣傳等方式,加強與年輕群體的互動。“劇院的微信公眾號、抖音及快手賬號都開著,經常性地推送演出視頻以及戲曲知識。我們的演員經常在線上進行戲曲進校園公益展演,傳播戲曲文化。”趙濤說。
今年“世界戲劇日”,河北省石家庄市欒城區新開大街小學開展“戲劇文化進校園”活動,邀請河北梆子演員們為師生表演,引導孩子們感受傳統戲劇文化的魅力。武生演員展示了唱、念、做、表、翻、打、扑等功夫技巧,一連串動作一氣呵成,孩子們連連發出“厲害”“太帥了”的贊嘆。花旦演員演唱了河北梆子選段《蝴蝶杯》等曲目,音樂伴奏下,優美的身段,婉轉的唱腔,鮮艷的妝容服飾,將學生們帶入戲曲情境之中。現場還設置了互動環節,演員們不僅耐心地向學生們傳授戲曲的基本知識和技巧,還邀請部分孩子上台,手把手指導他們完成簡單的戲曲動作,共同參與表演,在孩子們心中種下了熱愛戲曲、傳承文化的種子。
“戲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通過戲曲進校園活動,使廣大師生加深對河北梆子這一地方戲曲藝術的了解,感受中華戲曲文化的博大精深。”新開大街小學校長范軍凱說。
時代在不斷發展,河北梆子也在堅守自身藝術精髓的同時,積極吸納時代審美元素,努力實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繼續滋養著京津冀這片土地上的人們。
版式設計:趙偲汝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08日 20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