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雄關不老 文脈永續

2024年06月11日08:51 | 來源:河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雄關不老 文脈永續

喜峰口長城實施研究性修繕保護

雄關不老 文脈永續

從唐山市區驅車出發,一路向北,大約3小時便到了遷西縣灤陽鎮喜峰口村。

村子三面環山,一面向水。山脊上,一條灰色“蒼龍”蜿蜒入水,隱於碧波之中,轉而又躍出水面,沿山體盤旋而上,直抵燕山深處……這就是素有“水下長城”之美譽的古長城喜峰口西潘家口段。

長城跨越千山萬壑,通常是“遇山不斷、遇水而絕”。上世紀70年代,一座蓄水大壩在遷西縣拔地而起,造就了潘家口水庫。潘家口水庫橫切長城,喜峰口、潘家口兩座雄關鑲入一潭碧波,從而形成“城在水下走,水在城上流”的奇絕景觀。

然而,幾十載潮起潮落,“水下長城”飽經風霜侵蝕和歲月磨礪,由於長時間凍融、水浪淘蝕、涌浪沖擊,造成了坍塌、孔洞和滑坡。

長城保護刻不容緩。近年來,河北省積極推動喜峰口西潘家口段研究性修繕項目,堅持最低程度干預,保留長城古朴風貌,同時應用科技手段,進行預防性保護,探索長城保護新路徑。

6月9日傍晚,夕陽西下。喜峰口二村長城保護員衡丙三如往常一樣,駕著小船來到喜峰口段古長城,進行當天的第二次巡查。

時值端午節小長假期間,喜峰口長城游人如織。衡丙三穿行於人群中,為長城上每一塊城磚“體檢”。

“哪一塊城磚有鬆動、損傷,基本一眼就能發現。”衡丙三說,作為一名“長城守護者”,認真守護好長城,讓子孫后代都有機會看到長城的雄偉與壯觀,是自己最大的心願。

愛我中華,修我長城。從2016年開始,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利用騰訊公益平台公募資金籌集了1100多萬元用於該段長城的保護維修,由河北省文物與古建筑保護研究院承擔設計和施工任務。

“在喜峰口西潘家口段長城保護維修項目中,我們克服了施工條件差、技術難度高等困難,在資金籌措、工程管理、新技術應用、公眾參與、資料整理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和創新,取得了明顯成效。”河北省文物與古建筑保護研究院副高級工程師張勇介紹,目前,喜峰口西潘家口段長城保護維修項目已經通過省級技術驗收,得到了驗收專家組的一致肯定和好評。

在遷西縣文物管理所,記者看到一份關於喜峰口謊城修繕保護工程的項目計劃書。

“所謂謊城,一般是用來蒙蔽對手的‘虛擬’之城。”遷西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副局長梁娜娟介紹,喜峰口長城為明薊鎮長城河北段的重要關隘之一,由營城、關城、謊城、敵台、馬面、烽火台及城牆等建筑及設施等組成,喜峰口謊城就坐落於西北隘口懸崖上。

“謊城作為薊鎮長城牆體上一種特殊的設施,唯河北長城所獨有,其功能和用途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梁娜娟說,按照立項計劃,首先要對喜峰口謊城的歷史、文化環境開展考古勘探工作,進一步摸清城內歷史格局,挖掘其歷史文化價值。施工前先考古,如果沒有專門的考古工作,就可能導致部分珍貴歷史信息的丟失。

據介紹,在喜峰口西潘家口段長城保護維修項目實施前,考古工作者運用考古方法清理積土、雜物,解決施工現場的一些問題,在清理4號敵台建筑基址時,出土可移動文物185件和部分散落於城牆兩側的磚、垛口石等建筑構件,進一步確定了此段長城的建筑年代、部分工程做法、建筑材料材質、構件型號尺寸,並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將出土文物移交當地文物主管部門統一保管。

“通過考古清理工作,使施工人員更加深刻地了解長城的工程做法、殘損原因,為實施科學保護提供依據,同時為研究長城建筑形制、人文、歷史等提供實物資料。”張勇說。

6月10日一大早,衡丙三再次登上喜峰口長城,開始了沿線的巡邏。“今天是端午節,來長城‘登高’的游人較多,我們的巡查也加密了一些。”衡丙三說。

“由於喜峰口長城特別是潘家口段‘水下長城’的特殊地理位置,我們對巡查次數、巡查方式和巡查軌跡都有著嚴格的規定。”遷西縣文物管理所所長楊天華告訴記者,本著最小干預原則,遷西縣積極探索數字化研究性保護長城資源的新路徑,通過“人防+技防”等方式,實現對長城的實時監測與保護。

“長城研究性修繕中,新技術成果應用成為重要的手段。”張勇說,越來越多科技手段的應用,推動了喜峰口長城從搶救性保護向預防性保護轉變,完整保存了其承載的各類歷史信息和滄桑古朴的歷史風貌。

據介紹,該項目維修以現狀整修、局部加固為主,不對缺失牆體、垛口牆進行大量補砌拆砌,所有維修加固措施均是以保証現存牆體和結構安全穩定,消除安全隱患為目的。牆頂地面維修以保証不滲水和排水通暢為目的,充分利用現有牆頂沖溝和現有的排水口。變形鼓閃牆體沒有大面積拆砌,採用新材料進行加固,做到風貌協調。

最小程度干預,從源頭做起。勘察設計階段,專業技術人員對此段長城進行現場勘測調查,對灰漿材料取樣檢測分析,會同河北省水利勘察院完成了此段長城無人機傾斜攝影測量、聲吶水下城牆測量、區域地形圖測量等。委托河北省建筑科學研究院,完成了牆體勘察檢測評估工作,並編制了《河北省喜峰口西潘家口段長城綜合勘察、穩定性分析評估報告》。

雄關不老,文脈永續。在工程實施過程中,省文物與古建筑保護部門還將所涉及的設計資料和施工資料完整地制成電子書,達到了全過程的“可視化”。同時將施工中關鍵環節拍攝成視頻素材,通過制作視頻短片,方便公眾全面了解工程實施情況、工程質量、工程效果,使文物修繕工作更加“有趣、生動、可觸摸”,真正地讓文物“活起來”“動起來”。(記者湯潤清、史曉多、王育民)

(責編:方童、付兆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