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旅游”續寫河北文旅新故事
端午·雄安非遺大會讓非遺技藝走進大眾生活
“非遺+旅游”續寫河北文旅新故事
6月8日,走進雄安郊野公園,“非遺元素”隨處可見。
流動的“非遺大觀園”活態展現大運河沿線非遺保護的最新成果﹔非遺購物節打造集吃、行、游、購、娛於一體的一站式消費新體驗﹔非遺游園會讓游客領略文化河北的魅力﹔將傳統與潮流相結合的非遺音樂會則讓音樂非遺的美與韻跨越古今,唱響四方……為期3天的2024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河北省非遺宣傳展示活動暨河北非遺購物節——端午·雄安非遺大會期間,古老的非遺技藝帶著勃勃生機走進大眾生活,續寫河北文旅新故事。
可知可感可體驗讓非遺“活”起來
勁爆的樂曲、“帶感”的節奏響起,正當台下觀眾跟著搖滾樂打著節拍輕舞,“曲風”一變,河北民歌《回娘家》熟悉的旋律合著搖滾樂入耳來。在架子鼓、電吉他的“呼應”下,民歌有了新表達。濃郁國風搖滾也讓現場年輕人不由自主跟著舞動。
“今天表演的節目是根據河北民歌《回娘家》改編的。搖滾與非遺的結合非常有趣,是一種很好的音樂表達方式。”演出中,瓜子樂隊樂手聶永帶著樂隊伙伴們與民歌演員聯手獻唱。
整場演出中,常山戰鼓《鼓舞》、舞蹈《驚蟄》、雜技《抖空竹》、非遺秀《茉莉花》等以現代曲風改編的河北特色音樂,融入了雄縣古樂、吹歌等獨特的音樂元素。非遺藝術與流行元素創新混搭,讓人們重新認識了非遺國潮音樂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古老非遺與潮流音樂在舞台上相遇,激發出奇妙的和諧感。各地游客在傳統與潮流的碰撞中感受“活”起來的河北非遺。
從過去的搶救性保護、展覽式傳播,到“見人見物見生活”,非遺技藝正走出民俗場館,以可知可感可體驗的方式融入人們的生活日常。
在雄安郊野公園定州園內,安新蘆葦畫展位前格外熱鬧,省級非遺項目安新蘆葦畫代表性傳承人楊丙軍,為游客們耐心講解著蘆葦畫制作中的切割、壓平、雕刻等步驟。不少人拿起蘆葦和刻刀,現場學習制作青頭潛鴨羽毛的“絕技”。
“一圈逛下來最大的感受是,傳統文化也可以很好玩,非遺其實離我們的日常生活並不遙遠。”剛剛體驗了一把蘆葦畫制作技藝的趙女士,興奮地舉著自己的作品拍照。
在雄安郊野公園滄州園內,河北省工藝美術大師、省級非遺項目石影雕代表性傳承人方士英正向游客介紹:“石影雕就是刻在岩石上的影像……”送走了一批游人后,她一邊整理展位上的作品一邊說,前陣子參加了全省傳統工藝高質量發展“雙百計劃”提升培優活動后,對非遺融入生活、融入文旅產業有了新的想法。未來,她打算“試水”更加多樣化的創作題材和傳播方式,讓非遺走得更遠。
方士英提到的全省傳統工藝高質量發展“雙百計劃”提升培優活動,於5月28日啟動。
“‘雙百計劃’主要解決傳統工藝高質量發展人才培養和產品創新兩方面問題,補齊傳統工藝發展守正不夠、創新不足、能力不強等短板。”省文化和旅游廳非遺處處長孫麗介紹,“雙百”即“百縣百人,百人百品”,通過挑選百縣中的百名傳統工藝類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邀請專家指導其創作百件創新作品,激發傳統手工藝破圈煥新。此次端午·雄安非遺大會上,有不少河北傳統工藝類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參加了提升培優活動。
非遺牽手旅游,帶來“詩和遠方”
一招一式皆剛勁的雄縣鷹爪翻子拳、靈動柔美的昌黎地秧歌、剛柔相濟的井陘拉花……非遺大會現場,多支非遺游園隊伍行走園中,吸引不少游客停下腳步拍照打卡,還有人舉著手機做起直播,向網友分享自己深度體驗河北非遺景觀的感受。
非遺牽手旅游,帶來“詩和遠方”。
來自遼寧的游客張樹民在大運河精品非遺展區看了天津史記泥塑,買了洛陽牡丹香,拍下了浙江永康錫雕美照。“這趟旅行原計劃好好逛逛雄安,沒想到還能在這裡看到大運河沿線這麼多城市的非遺好物,這趟來得太值了!”走出大運河精品非遺展區時,已經到了午飯時間,張樹民來到非遺美食品鑒區。廣西恭城油茶、內蒙古白音杭蓋炭烤牛肉干、天津趙大肚子燒賣、保定驢肉火燒……一路“逛吃”后,他手裡還拎上了一兜剛買的黃驊面花。
“來過好多次河北,這還是第一次跟著非遺旅游,好吃、好玩又好看。”張樹民說。
非遺與旅游具有天然的契合點,兩者融合發展是文旅融合的應有之義。2024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與端午節不期而遇,在此期間,我省各地結合本地特色文化品牌與非遺資源,組織近200場非遺宣傳展示活動。以多彩的非遺體驗“解鎖”旅游創新實踐,推動非遺和旅游實現深層次融合。
隨著文化和旅游的“雙劍合璧”,我省各地形成了不少以非遺為特色的城市文化品牌。“今年,我省重點以非遺賦能城市建設,深挖根植當地且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優秀傳統文化並與旅游充分結合,以傳統節日為契機,先后在正定舉辦了全國古城過大年、全國鼓王大會,二月二老龍頭全國舞龍大會、端午·雄安非遺大會等活動。”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張才介紹。其中,二月二老龍頭全國舞龍大會邀請全國各地近70個非遺項目共550余名非遺傳承人參加,活動期間接待游客和市民超4.5萬人次。接下來,我省還將繼續舉辦蔚縣全國剪紙大會、滄州全國運河鼓書大會等活動,塑造特色城市文旅品牌。
將非遺“厚家底”轉化為發展“新引擎”
雄安新區非遺種類繁多、形態豐富,摸清“家底”才能精准施策。
端午·雄安非遺大會活動啟動儀式上,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發布了雄安新區非遺資源普查成果——
目前,雄安新區列入縣級以上非遺代表性名錄項目306項,其中包括國家級非遺項目3項,分別是雄縣鷹爪翻子拳、雄縣古樂、安新縣圈頭音樂會﹔省級非遺項目24項,市級非遺項目102項。另外,新發現非遺線索139項。
“這次雄安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包括對已列入各級名錄的非遺代表性項目進行核實記錄和新發現非遺線索兩方面內容,兩項普查成果共計445項,項目門類豐富齊全。”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李新杰介紹,普查組還對每個項目逐一記錄、建檔和梳理,將成果匯總后提交專家組進行了充分論証,整理編印了《雄安新區非遺項目匯編》、資源分布圖,委托中國傳媒大學撰寫研究報告。
摸清“家底”只是起點,如何將非遺“厚家底”轉化為發展“新引擎”?
接下來,省文化和旅游廳將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全國非遺專家、全國文化產業專家等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非遺保護進行深入研討交流,研究提出有可操作性、可落地的務實舉措,推動雄安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
同時,制定推動雄安非遺創新發展的專項支持性政策。引導全國各地非遺在雄安新區落地生根。設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非遺培訓中心雄安基地,啟動“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可持續發展案例征集”活動,在雄安建設非遺創作、研究、交流平台﹔開展全國非遺傳承人採風創作雄安行活動,啟動採風創作三年計劃,引導全世界各地非遺傳承人開展反映雄安新區建設的主題創作活動,把雄安郊野公園打造成以非遺為主題城市文化IP。(記者曹錚、田恬、趙瑞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