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之聲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城市治理是一項全方位、全周期的系統工程。如何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提高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記者採訪了4位全國人大代表。
——編 者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秦皇島市北戴河區東山街道東經路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李丹丹:
扎實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
基層治理千頭萬緒,關系人民群眾切身權益。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是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根本路徑。
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基層黨組織處於服務人民的最前沿,必須堅持人民至上,不斷在提升行政執行能力、為民服務能力、議事協商能力、應急管理能力和平安建設能力上下功夫。通過強化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更好地團結人民群眾一起來想、一起來干,共同開創生動活潑的基層治理新局面。要把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服務效能,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多層次、差異化、個性化的新需求、新期待。
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作為基層治理的主力軍,黨員、干部要堅守初心使命,不斷提高自身工作能力,聚焦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精准發力,助力基層治理工作的穩步開展和水平提升。為更好發揮黨員、干部的帶頭作用,還應建立重實干、重業績、重擔當的考核評價機制,讓想干事、能干事的黨員、干部在基層治理中發揮出更大的力量。
(本報記者 邵玉姿採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黨組書記王志杰:
加快智慧城市建設步伐
提升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需要不斷加快智慧城市建設步伐,讓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更好服務城市高質量發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質生活。
強化數字基建、數據融通。加速建設以5G、數據中心等為代表的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同步推動城市建筑、道路橋梁、電力燃氣等公共設施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城市物理空間安全管理和安全風險態勢感知能力。推動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運維全過程各環節數據融通,構建省級統籌的城市運行和治理智能中樞,打造城市共性支撐平台。
注重精細治理,提高服務質效。探索“大綜合一體化”城市綜合治理,優化綜合場景和特色應用,構建職能清晰、協同高效、安全有序、多元參與的城市綜合治理新格局。加快推進“高效辦成一件事”基本覆蓋城市公共服務高頻事項,通過精簡環節、優化流程不斷提升“一網通辦”效能,推動公共服務從“能辦”向“好辦”轉變。
(本報記者 劉新吾採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東風商用車有限公司車輛工廠首席技能師王建清:
激發人民群眾主人翁精神
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人民是城市建設的主體,也是城市建設成果的共享者。建設好人民城市,要堅持廣大人民群眾在城市建設和發展中的主體地位,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
聚焦人民群眾需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多傾聽群眾聲音,設身處地為群眾考慮,切實把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善於從群眾的建議甚至批評中審視工作、衡量得失、發現問題,著力破解民生難題,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
發揮人民群眾積極性創造性。在項目確定、方案制定、政策執行等環節,同群眾商量、聽群眾意見,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創新和拓寬人民群眾參與城市建設的方式和途徑,讓人民群眾唱主角,更大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效率參與到城市治理的全過程中來,努力實現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讓人民群眾共享城市發展和建設成果。順應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生活的期待,把宜居宜業作為城市建設的目標,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作為城市發展的基礎,持續推動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更好滿足群眾實際需求。
(本報記者 亓玉昆採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庫車市長寧路消防救援站政治指導員李運飛:
有效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防災減災救災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事關社會和諧穩定。打造韌性城市,著力提升城市運行保障能力,體現的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建設好韌性城市,就要使城市在面臨災害時,能夠憑借自身動態平衡,最大限度抵御災害、減輕損失,並快速恢復正常生活生產秩序。
長遠謀劃城市建設,完善城市基礎設施。針對城市建設中蓄洪排澇、通信、電力等不足和短板,有關部門應該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造升級。利用科技手段開展監測和預警,針對洪澇、惡劣天氣等自然災害開展及時有效預警,強化災害事前預判,做到早發現、早研判、早處置。
注重協調聯動,強化綜合應急救援能力建設。建立健全上下聯通的應急救援體系,加強防災減災救災跨部門、跨區域協調高效聯動,優化配置相關應急救援物資和力量,形成應急救援合力。建立防災減災救災宣傳教育長效機制,常態化開展宣教活動,引導社會力量有序參與。
(本報記者 金 歆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06日 1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