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文博會,帶來哪些行業新風向

2024年05月28日09:03 | 來源:河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文博會,帶來哪些行業新風向

元宇宙、大數據、人工智能……

文博會,帶來哪些行業新風向

5月23日,第二十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河北展區。河北日報記者 趙杰攝

5月23日,第二十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河北展區。河北日報記者 趙杰攝

5月27日,為期5天的第二十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以下簡稱“文博會”)落下帷幕。

“見識了太多新奇產品”“跟各種有學問的數字人用新思路聊天,都聊累了”“文博會雖然已走過20年,但仍然感覺很年輕態,很新”——本屆文博會上,聽到最多的就是“新”字。

“文創中國”專題展區首次在文博會設立,是“新”的﹔好玩到爆的文創產品新穎別致、各有巧思,也是“新”的﹔各地的傳統文化項目、歷史名人IP雖然都保持著原汁原味,但其展現形式是“新”的。在汕頭展區,英歌舞都能讓機器人跳了﹔在河北展區,應用體感、VR等技術,觀眾可以化身為河北梆子扮相的穆桂英、趙子龍等數字形象,在虛擬世界裡體驗唱念做打,感受戲曲的魅力﹔一家大連企業帶來了仿生機器人,其中“李白”“杜甫”臉上的皺紋和胡須都纖毫畢現……細細想來,這些“新”都離不開科技的加持與賦能。

科技賦能文化產業

元宇宙、大數據、人工智能……對普通人而言,這些“硬”詞雖然高頻出現在日常生活中,卻不見得誰真敢說出一個“懂”字。然而在本屆文博會上,很多參觀者的感受都是“高科技原來真的無處不在,數字讓我們的眼界和生活大不同”。這些新技術的應用,讓人們在吃穿住用游中都更方便快捷,甚至有人說這一圈逛下來,感覺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不用日行千裡也可以體會到新發展新變化。

5月27日,在13號館,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鵬城之翼”依然保持著自己的“頂流”地位。“這幾天來了不知道多少人,有時候真是擠得裡三層外三層,有科技愛好者前來學習,也有很多景區或大項目的經營者來談合作。”深圳鵬城之翼通用航空辦公室主任許雯欣告訴記者。

“我專門搜集過資料,知道這款八軸十六槳的‘飛機’,能夠實現預設航線的載人無人駕駛飛行,做到智能導航、精准起降。”專門從廣州趕來的科技愛好者於文廣說,“從展會開幕我都來三趟了,最后一天本以為人能少點,一早趕來就是為了能夠近距離接觸。”

記者看到,從上午10時到12時,有3家景區經營者現場咨詢交流,希望有機會能把這種新體驗、新項目引入自家景區,形成新的吸引點。

今年以來,以低空經濟為代表的未來產業,被廣泛認為是經濟增長新引擎。如今,越來越多的文化型科技企業爭相進入低空經濟新賽道。

本屆文博會主辦方相關負責人表示,展會從舉辦之初就秉持為各類創新企業和機構搭建展示交易平台,促進科技充分賦能文化產業,展現文化領域新質生產力廣闊發展前景的初心和理念,“現在看來,效果不錯。”

人工智能無處不在

5月27日中午,在15號館四川展區,頂部環形LED屏滾動播放著三星堆、大熊貓的相關影像,甚是顯眼。三星堆出土的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青銅扭頭跪坐人像、青銅著裙立人像等文物的復制品,也成了文博會現場的“大明星”。一款四川本土研發的XR超高清沉浸式體驗空間吸引力爆棚。在這個由數千塊LED柔性屏形成的異型曲面空間裡,觀眾不需要戴VR眼鏡,就可以沉浸式體驗深度游三星堆遺址,感受古蜀文明的神奇之美。瞬間場景轉換,似乎又來到了大熊貓基地,萌萌的國寶迎面走來,讓現場的幾位小朋友興奮地大叫起來。

“東坡肉,慢火細燉,寓含著蘇軾對生活的熱愛與豁達。每一塊肉都滿載著故事,不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是文化的傳承。”大屏中,蘇軾數字人表情生動,胡須飄飄,對觀眾提出的問題對答如流。新華智雲科技有限公司的胡明告訴記者,這款數字人是基於文化大模型訓練而成的,是為四川文投定制的一款產品。

在11號館,河南展區的“商朝女戰神”婦好同樣十分拉風。屏幕中的她面容清秀,衣物和配飾十分講究,和觀眾有問有答,知識廣博又妙趣橫生。“太牛了,這個‘婦好’有學問又有性格,一點不像傳統印象裡對話很‘套路’、口氣很生硬的AI數字人。”高二學生李津津在跟“婦好”一番交談后,顯得十分開心。據介紹,“婦好”是基於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各類文物,圍繞商代服飾的考古研究成果,植入大量文化史料知識圖譜,通過神經網絡,打造的國內首個專家型考古數智人。未來在智慧旅游、智慧導覽方面也會有廣闊的應用場景,呈現多維立體的商王朝,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本屆文博會上,詩仙李白成了“最忙的人”。在雲飛勵天展區,AI相框裡的“李白”保持著自己的詩仙本色,跟人們對詩輕輕鬆鬆﹔在元象科技展位,數字人“李白”化身全能旅行智能導游,能夠規劃旅行、撰寫游記、吟詩作賦﹔在來畫科技展位,挂在牆上的“李白”活靈活現會說話……

AI無處不在,這是參觀者對本屆文博會的共同感受。文博會期間,在河北展區,虛擬主播“冀小佳”與第31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郝士超互動直播﹔在上海展區,觀眾用前沿的AI圖像生成技術生成作品,體驗AI繪畫的樂趣﹔在北京展區,AI再現了圓明園《四十景圖》,觀眾仿佛置身實景﹔在江蘇展區,觀眾可以跟著“寧好”數字人玩轉南京博物館﹔粵傳媒參展的數字人,用全面仿真的AI形象展示了廣闊的應用場景﹔安徽新媒體集團的AI數字人主播開展探館活動,對安徽展區進行了詳細介紹﹔湖南廣播影視集團運用新技術,打造了芒果大模型、AI導演“愛芒”,讓用戶雲游於“芒果平行宇宙”……

智慧未來即將到來

在河北展區,雄安新區時空長廊打造出的沉浸式、交互式創意體驗空間,連續幾日都擠滿了游客,牆上移步換景的震撼效果,讓體驗者感受到巨大的視覺沖擊力。

“快點加速!小心小心!”在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創新展上,觀眾在廣州卓遠虛擬現實科技有限公司的展位前排起長隊。該公司帶來一款名為“暗黑戰車”的VR體驗車,觀眾可通過VR進入“原始森林”場景,身臨其境體驗游戲的快樂。

在寧夏展區,“文旅+科技”的西夏陵高沉浸式體驗空間,連日來吸引了不少觀眾前來體驗。據工作人員介紹,西夏陵已被確認為中國2025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但是由於年代太過久遠,西夏陵的月城、碑亭、闕台等建筑都已損毀,游客無法看到這座陵墓最初的風貌。“我們這次帶來的這個體驗展以實地全息掃描為基礎數據,利用先進的VR技術實現文化遺產的動態化,將西夏文物及其原生態環境在時空一致性上進行復原。”工作人員說。

在西夏陵高沉浸式體驗空間,觀眾紛紛戴上VR頭顯設備,身臨其境地探索和感受西夏陵的建筑結構、藝術風格和歷史文化,體驗穿越到千年前的西夏王朝的奇妙。

工作人員邀請記者進行體驗。戴上設備后,記者仿佛置身賀蘭山下的沙漠中,跟隨數智人導游慢慢走近陵墓,月城、陵城、陪葬的雕塑等一一映入眼帘。

對於很多觀眾來說,來文博會參觀本身還是一次好玩的“旅行”。

文博會是全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晴雨表”與“風向標”。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展現出新質生產力為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注入的強大活力。透過文博會這一窗口,不少科技企業在與人們生活休戚相關的行業積極布局大模型,智慧未來值得期待。(記者韓莉、田恬)

(責編:方童、付兆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