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河北趙縣掃帚行銷近半中國

2024年05月28日08:59 | 來源:河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趙縣掃帚行銷近半中國

5月13日,趙縣謝庄鎮南龍化村,陳平義攏好竹枝,准備捆扎掃帚。 河北日報記者 白雲攝

5月13日,趙縣謝庄鎮南龍化村,陳平義攏好竹枝,准備捆扎掃帚。 河北日報記者 白雲攝

5月13日下午,河北趙縣謝庄鎮南龍化村。成片的梨樹環著村,裝好車的掃帚也准備發貨了。

這個有著4500多畝土地的農業村,除了眾所周知的梨種植產業,還是華北地區最大的掃帚加工集散地。

每年,從這裡發往北京、河南、山東、吉林、黑龍江等十幾個省市的掃帚有500多萬把,可以說,趙縣的掃帚行銷近半個中國。

挑、攏、擰、編、扎,隻需二十多分鐘,十幾根竹枝就變成了一把骨架結實、造型漂亮的掃帚。村民陳慶瑞每編好一把,就把腰間自制的蹬子鬆鬆,粗糙的大手抓過一把竹枝,緊緊蹬子,再編下一把。“在我們村,我這個年紀的,幾乎都會編掃帚。”陳慶瑞今年76歲,一天能編30多把。

南龍化村黨支部書記樊永存介紹,全村常住人口2000多人,從事掃帚加工的有1000多人。

做掃帚的材料是產自安徽、江浙一帶的竹枝,這裡的傳統產業也和掃帚沒什麼關聯,這個產業是怎麼在當地發展起來的呢?

72歲的村民陳平義撂下手裡編了一半的掃帚,講起了當年。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南龍化村田間地頭種了不少荊條,為了增加收入,村裡人用荊條編筐簍拿到集市上賣。

“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裝梨改用紙箱,編筐不掙錢了。”陳平義無意中發現,大集上的掃帚利潤比筐簍高,活兒還輕省。他到處打聽哪兒能教,從晉縣(今晉州市)學回了這門技術。

一傳十,十傳百,南龍化村本就有編筐簍傳統,會編掃帚的人也就越來越多。

陳立廣也是其中一個。20多年前,他學會的第一項謀生技術就是編掃帚,還經常騎著三輪車到附近的大集上賣。2013年,為了擴大銷路,他開著貨車一路北上開拓外省市場,最遠到過哈爾濱。2017年,有了幾家需求穩定的客戶后,陳立廣建起了趙縣華潔清潔用品加工廠,專門從事掃帚加工銷售。

就這樣,很多和陳立廣一樣的村民,用質量好、價格實惠,從小做到大,把掃帚賣出了河北。

南龍化村的掃帚有什麼不一樣?

一道、兩道……在掃帚把上緊箍了6道鐵絲,陳慶瑞才進行下一個環節。“掃帚制作沒有標准,但是我們做得久了,深知質量好才有回頭客,就自己設置了標准。”陳立廣說,工廠忙不過來時,也會向村裡加工戶購買掃帚,但必須達到交貨要求。

掃帚並不是越重越好,太重了清掃不方便,太輕了不耐用。經過幾十年的摸索,當地探索出“村標”:1.8米長大掃帚,掃帚把8道鐵絲,12根主竹枝,重量在4斤左右﹔1.6米小掃帚,掃帚把6道鐵絲,8根主竹枝,重量在2斤左右。

南龍化村加工的二十幾種型號的掃帚,應用於街道、工地、廠房等不同場景下的清掃。城市環衛工作大多用上了機械化作業,掃帚還能派上用場?

這確實對掃帚的銷量帶來了一定影響,但仍有很多小街道需要人工打掃,掃帚也就還有用武之地。更重要的是,掃帚價格低,又是損耗品,清潔環境很多時候還得傳統和科技一起上。

因為經營規模大,當地掃帚加工產業鏈越來越細化。有10來戶材料採購戶,負責購買竹枝。有13家加工企業和440多家加工戶,負責扎編掃帚。還有20多戶經銷戶,負責收購掃帚成品。

掃帚產業鏈上,人人都能增加收入。

陳慶瑞和老伴一天能掙一百多元錢,一年就是三四萬元的收入。陳平義驕傲地指著身后的5間房說,1999年,他靠編掃帚就積攢了7萬元錢,在同齡人中最早蓋起了新房。

“當年也沒想到,編掃帚能讓全村過得好一點兒。”陳平義說,編了幾十年,証明了一件事——隻要肯干,小掃帚也能掙大錢。(記者白雲)

(責編:方童、付兆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