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河北圍場:守好山林“聚寶盆” 端起生態“金飯碗”

2024年05月11日10:33 | 來源:人民網-河北頻道
小字號

在河北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張家灣鄉巴頭溝村一個叫作“樺木溝門”的山裡,初夏的陽光透過榛子林的樹冠洒向地面。

“我村有野生榛子林500余畝,去年村集體投資2萬元,對其中的200畝老榛子林進行樹冠修剪、疏伐、改陪。野生榛子又稱為平榛,小小榛子可是‘錢串子’,晾晒好的干品榛子,很受歡迎,每斤能賣20多元呢。9月底進入採摘期。”巴頭溝村黨支部書記彭忠說,榛子林逐年擴繁,面積和密度也慢慢增長,生態植被越來越好。 因為巴頭溝村有適合榛子生長的環境。這兒的平榛個大、皮薄、瓤滿、又香又甜,是榛子中難得的精品,所以在市場上頗受好評。

據悉,去年以來,張家灣鄉扎實開展“雙創雙爭”活動,以黨建為引領,全力抓特色產業發展,通過補短板、強弱項,著力實現黨建工作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助推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當地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及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以黨建促發展,推動鄉村優勢產業提檔升級、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繪就“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的新圖景。該鄉著力打造了巴頭溝村500畝野生榛子(平榛)園,持續推進鄉村綠色經濟建設,為鄉村振興按下“加速鍵”。榛子樹不僅為農戶帶來了可觀收入,也讓農民看到了特色種植的美好“錢”景。

“巴頭溝村四面環山,有林面積4萬多畝,無霜期120天左右,非常適合發展林果產業。咱村的榛子林只是其中一項,林果產業讓咱們的山旮旯變成‘聚寶盆’。”彭忠說,靠山吃山是山村農民面對的現實,關鍵是咋個吃法。過去主要在山上種糧食,種一山坡收一簸籮,破壞了環境,還吃不飽。后來,政府幫助村裡發展林下經濟,綠了山梁子,又滿了錢袋子。

1988年,彭忠在自家承包地裡建起了全村第一個果園,佔地20畝。在彭忠的示范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村民種起了果樹。該村成立了御香果品產銷專業合作社,大家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銷售,打破了原本小打小鬧“自給自足”的格局,果品暢銷呼和浩特、大慶、河南、湖北、深圳等地,拓寬了銷售渠道。如今,該村以金紅蘋果(又名123蘋果)、黃太平(又名沙果)、雞心果為主的果園面積達到1.6萬畝,以樟子鬆、油鬆、落葉鬆、樺樹、蒙古櫟、海棠為主的苗木基地面積達到5500畝。

為保証果品質量和品質,合作社聘請了專業技術人員、果品行家裡手,對社員進行種植技術、電子商務信息等方面的培訓,大力培養技術能手,形成了“黨員帶頭,社員跟著學”的熱潮,已經有120多人獲得了果樹修剪從業資格証書。社員亓洪林說:“有了合作社經營,避免了果農‘單一作戰’的風險,果品成了大產業,我家有果樹40畝、苗木30畝,‘果蛋蛋’變成了‘金蛋蛋’。”

圍場作為林業大縣,立足“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要求,按照“引導栽植一批、改造提升一批、管理增效一批”的發展思路,重點發展了以蘋果、仁用杏、榛子為主的經濟林產業。以林藥、林菌、林苗等為主,發展林下種植業,蒼術、黃芪、苦參、黑木耳等相繼培育成功﹔以林禽、林畜等為主發展林下養殖業,養雞、養鹿專業戶收入增加明顯﹔發展以採集野生蘑菇、山野菜和平榛為主發展林業採集業,走出了一條“增綠”與“生金”兼具的雙贏之路。(王東嶺、王麗佳)

(責編:楊文娟、付兆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