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星星的孩子”不孤單

揉球、前后推球……綠茵場上,教練楊靖文一遍遍不厭其煩地演示著這些最簡單的動作,雖然每位隊員都有專屬“陪練”,然而卻幾乎沒有人能夠准確無誤地做對這些動作。楊靖文帶教的是一支特殊的足球隊,隊員全部是孤獨症患者。
楊靖文今年48歲,渤海新區黃驊市人,“執教”這支球隊已經兩個月了,他接觸到“星星的孩子”是因為一位朋友知道他有近40年的球齡,想請他帶自己的孩子一起做做運動,朋友家的孩子就是一名孤獨症患者。因為沒有相關經驗,楊靖文沒有第一時間答應下來。可是他將這件事放在了心上,翻閱了許多關於孤獨症的資料,發現適當運動對這些患者有幫助,思索再三,他決定試一試。得知他可以試著帶孩子運動,朋友又聯系了幾位孤獨症孩子的家長,漸漸地,便有了如今的這支17人的球隊。
楊靖文的隊員們小的十二三歲,大的二十一二歲。楊靖文帶著他們從最簡單動作練起,家長從旁輔助。即使這樣,大家完成起來依舊十分吃力。但這並沒有讓楊靖文氣餒,“我們不是在培養運動員,而是希望通過集體活動讓他們在強身健體的同時,多接觸外界,和更多人交流。”楊靖文說。
雖然做了充足的准備,但真到了訓練時,教學的困難程度還是超出了楊靖文的想象,開小差、不聽話、鬧情緒……時有發生。足球是需要規則和配合的,這恰恰是孤獨症患者缺乏的。基於隊員們的特殊性,為了確保安全,楊靖文將大家訓練時的間距有意拉大,讓大家既可以互動,又有了獨立的運動空間。在教學上,楊靖文將動作進行分解、再分解,一個動作反復教上幾十遍,從簡單到復雜,語言教授和動作示范同步進行,力求讓隊員們能夠聽得懂、跟得上、學得會。
“我嘗試通過一些簡單的互動小游戲提高他們的表達能力和團隊協助能力,讓他們變得越來越開朗。”楊靖文說。每次訓練開始前和隊員們完成動作后,楊靖文總是帶著微笑和大家挨個擊掌,對於大家在球場上的點滴變化,他和家長們一樣欣慰。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隊員們對於訓練的場地、環境越發熟悉,對於楊靖文更加信任,大家注意力提升了,都或多或少有了進步,這給了楊靖文更大的信心。
“看到孩子們完成動作后的慶祝動作和不經意間展露出的笑容,我有了深深的滿足感。”楊靖文說,希望這支球隊能成為孩子們接觸社會的一個出口,隻要孩子和家長們需要他,自己就會一直帶領隊員們練下去。(任振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