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康保:一家四代“雲上”傳播二人台

3月18日,在手機鏡頭前,河北省張家口市康保縣徐強一家四代人圍坐在炕頭上,共同演繹當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路二人台。鮮明的地域特色、充沛的情感表達、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為線上觀眾帶來了一場酣暢淋漓的音樂盛宴。
“正月裡來是新年,紙糊的燈籠挂門前。”徐強的母親田秀雲雖已87歲,但清唱經典曲目《挂紅燈》時仍吐字清楚、底氣十足。“風吹燈籠呼嚕嚕轉,我和三哥哥過新年。”徐強的妻子謝月容以唱小生見長,合轍押韻的搭話讓大伙兒笑聲連連。隨后,徐強手持長笛,深吸一口氣,一串悠揚婉轉的笛聲過后,徹底將現場點燃。摯友張清嫻熟地拉著四胡,粗獷寬厚的琴聲似瞬間置身遼闊的草原,聽見了駿馬的嘶鳴。謝月容也異常投入,用琴槌快速敲擊著揚琴,慢奏時如山泉叮咚,快奏時如潺潺流水,流暢的音色調動著在場的每個人的情緒。
徐強一家四代人圍坐在炕頭共唱二人台。陳亮攝
“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台。”這是康保縣老百姓時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此情此景,已不僅僅是一場直播表演,更變成了一次四代人以二人台為紐帶的家庭聚會。沉浸在這樣的氛圍裡,激發出了每個人滲進骨子裡的那份熱愛,大伙兒紛紛拿出了看家本領。徐強二女兒徐麗娜將手中的“四塊瓦”搖動得飛快。“四塊瓦”是本地“土生土長”的特色樂器,也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靈動綿密的聲響讓樂曲更富變化,也更具節奏感。徐強的弟弟徐全鏗鏘有力地敲著板鼓,徒弟薛亮隨著節奏吹笙助興,就連6歲的外孫女也賣力地打著梆子,一聲聲清脆的聲音讓氣氛更加活躍歡快。
在多種民族樂器的共同演奏中,在各種豐富多變的節奏裡,徐強一家所呈現的“打坐腔”愈發出彩。“打坐腔”是二人台最常見的一種表演形式。“打”意為“表演”﹔“坐腔”,顧名思義,就是坐著唱曲。在當地,閑暇時,常常這樣三五人圍坐一處自娛自樂。雖不帶妝,不舞蹈,但一家人“滿腔滿字”“夾說帶唱”等多種唱法靈活切換,讓這門承載著厚重文化底蘊的地方藝術人氣十足。開播不久,已經有3000多人在線觀看,好評不斷。
充滿鄉風鄉情的康保東路二人台如何被更多人所認同?作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二人台代表性傳承人,61歲的徐強有著自己的考量。
徐強一家四代人圍坐在炕頭共唱二人台。陳亮攝
受母親影響,徐強自幼喜好二人台。將愛好變成事業后,又與同為二人台演員的謝月容喜結連理。在耳濡目染中,兩個女兒也加入其中,組建了“家庭劇團”,后多次登上央視舞台,在全國觀眾面前展示康保二人台的獨特魅力。然而近年來,由於娛樂方式日益多樣化,二人台演出市場日益萎縮。為了讓這門藝術“活”下去,經過長期鑽研,他不僅將一些傳統二人台劇目改編成更加接地氣的“現代版”,還創作了很多關注當下熱點、貼近百姓生活的現代小戲,將新時代農民的心聲融入表演之中。尤其他經過不斷探索實踐,使二人台在唱腔發音上找到了一種介於普通話與本地方言之間的語言表達方式,一下子拓展了二人台的演出區域,讓更多人能夠聽得明白,看得進去。
在“互聯網+”的大潮中,徐強一家自然也不會錯過“觸網”機會,一年來,他們借助快手短視頻平台,把作品“搬”到網上后,沒想到反響熱烈,其中四世同堂“打坐腔”一段播放量高達150多萬次。如今,他們制作的二人台短視頻在各大新媒體平台的累計播放量已達1.3億次,不僅在年輕受眾群體中贏得了口碑,將二人台唱成了“千人台”“萬人台”,也為康保二人台的傳承與發展打開了新天地。(趙曉剛、韓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