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一座海濱小城的歷史“秘境”

2024年03月19日08:55 | 來源:河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一座海濱小城的歷史“秘境”

一座海濱小城的歷史“秘境”

——黃驊市郛堤城遺址探訪

郛堤城遺址公園。 宋文峰攝

郛堤城遺址公園。 宋文峰攝

“大家瞧,從我們腳下踩的這個位置延伸出去,那些殘存的夯土遺跡,就是郛堤城遺址。這處遺址處於渤海灣黃河故道入海口區域,至今仍保持著建成時的方位及朝向……”3月13日,海風勁吹,黃驊市博物館館長張寶剛再次來到黃驊城北,走進了神秘的郛堤城遺址,向慕名而來的游客們熱情介紹這處古遺址。

“黃河故道、南北貿易、海上絲綢之路——河北境內,面朝大海的小城黃驊蘊藏了文化發展進程中的諸多要素。”張寶剛說,去年12月底,河北省公布第一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名單,滄州黃驊市郛堤城遺址名列榜首。對於游客而言,渤海之畔無疑又多了一個打卡之地。2024年春節期間郛堤城遺址更是成為黃驊境內的游覽熱點,但在更多人印象中郛堤城三個字還是略顯陌生。

這,究竟是一處怎樣的遺址?為何會在大海附近?這個省級考古遺址公園究竟有哪些獨特之處?對於研究和闡釋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有何價值?

黃驊東臨渤海、北靠京津,有著獨特的區位優勢。歷史上,更是海運通達之地,被國內外很多專家學者認為是“海上絲綢之路”北方重要節點。地處黃驊城北的郛堤城遺址約為40萬平方米,是目前滄州市保存最為完整的一處城址,地面現存城牆遺址整體呈方形。

自2011年開始,考古工作者多次對該遺址進行考古勘察。“目前,在城內發現有70余處遺跡,基本確定其年代上限是戰國到西漢早期、下限是唐代早期。城的布局很完整,分為城址區、墓葬區和手工作坊區,有明顯的沿海構筑特點,具有和碼頭配套的城市功能。”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雷建紅說。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5月,黃驊市城北濕地公園工程施工中,在郛堤城西北200米處發現瓮棺葬。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今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黃驊市博物館隨即對這批瓮棺葬進行搶救性發掘,共發掘清理瓮棺葬115座。其后,在大范圍考古鑽探中發現了更多的瓮棺葬分布,初步推算近千座,尤以兒童瓮棺葬居多,且基本保存完整,是戰漢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瓮棺葬墓群之一,在國內極為罕見。這一發現被國家文物局評為“2016年度中國重要考古發現”。

棺棺不同,卻又形態接近,安靜地置身於土層內……在郛堤城遺址上,記者被眼前的瓮棺葬群所震撼。考古成果和歷史線索,不斷沖擊著思緒。“這批瓮棺葬群的發現,受到國內外高度關注。簡單來說,這片區域上,瓮棺葬群規模龐大、類型多樣、分布密集、年代清楚,是戰漢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瓮棺葬墓地之一。一些中外專家結合文獻記載、民間考証和考古學証據,認為黃驊很有可能為當年‘徐福東渡’出海口,是‘海上絲綢之路’北方重要節點。”張寶剛說。

記者進一步了解到,國內很多專家認為,瓮棺葬群與郛堤城遺址並存可以更全面地從“生”和“死”兩個方面研究古代社會。東亞許多學者認為,在古代,環黃渤海區域屬重要交通通道,戰漢時期瓮棺葬習俗的傳播,對整個東亞地區都產生了深刻影響,是早期“海上絲綢之路”形成和發展的有力佐証。如此年代久遠且數量眾多的瓮棺葬群的發現,對東亞地區思想文化傳播路線的確定提供了重要線索。

2019年10月,郛堤城遺址列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郛堤城遺址是“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中全國僅有的五處聚落類遺存點之一。“很多專家表示,這些遺存蘊藏著古代東亞地區的人群移動、人員往來和文化交流等珍貴信息,對全面認識歷史上環渤海地區‘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和發展有重要學術意義,且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了歷史闡釋和學術支持。”雷建紅說。

行走在遺址上,歷史的神秘感如潮水般扑面而來。這座海濱古遺址,蘊藏著美麗的故事和久遠的傳說。就當下而言,如何深挖其歷史脈絡,如何深入推進考古,如何加強文化傳承,如何以此研究和闡釋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正成為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

“郛堤城遺址公園,整體擾動較小,保存狀態良好。遺址周邊葦蒲叢生,澱泊連綿,是極具地方特色的濱海鹽鹼濕地景觀風貌……”張寶剛告訴記者,為配合“海上絲綢之路”申遺,更好地發掘歷史文化遺產資源,2020年黃驊市政府建成並開放了郛堤城遺址公園,對遺址的城址區、墓葬區及手工作坊區進行展示。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郛堤城址城垣保護、故城周邊與城內遺址植被與水系等歷史環境整飭提升、故城周邊及城內參觀道路建設等問題,同時在城西區域契合文物保護要求的基礎上,凝練了該區域的文化遺產與文化標志,依托遺址文化展示帶呈現了黃驊豐厚的文旅資源。

作為一處極為重要的文化遺產,郛堤城遺址猶如一個“海濱秘境”,亟待從文化內涵、歷史研究、遺產保護層面持續加大力度。記者了解到,目前已編制完成《郛堤城遺址保護規劃(2023—2035年)》並通過國家文物局評審,接下來將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挖掘工作,進一步考証郛堤城的歷史文化,充實完善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考古成果。

文脈如水,碧海揚帆。而今,迎著海風行走在這處遺址上,自然之美、歷史之美、文化之美扑面而來……

“新時代對文物保護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對於我們考古文博工作而言,面臨著更大責任,要進一步推動遺產活化利用更好地服務大眾。”張寶剛館長表示,期待更多游客登上歷史之舟、考古之船,來到這處海邊的考古遺址公園,通過實地探訪、公眾講座、互動體驗等方式,感悟浩瀚的中華文化,召喚起人們心底的文化自信。(記者龔正龍)

(責編:方童、付兆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四縱八橫、七河連通” 河北謀劃構建省級骨干水網
  人民網石家庄3月15日電 (記者祝龍超)從3月14日河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河北省水網建設規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根據《河北省水網建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河北省將以七大河流水系為基礎、以引江引黃等重大引調水工程為骨架、以大型調蓄工程為結點,謀劃構建“四縱八橫、七河連通”的省級骨干水網,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其中:“四縱”指南水北調中線、南水北調東線、引黃工程、引灤工程等四條縱向重大引調水工程﹔“八橫”指邯滄干渠、邢清干渠、石津干渠、保滄干渠、天津干渠、廊涿干渠、萬家寨引黃、雲州調水等八條跨區域(流域)骨干輸配水通道。…
補齊短板 河北加快推進防洪體系建設
  人民網石家庄3月15日電 (記者祝龍超)從3月14日河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河北省水網建設規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針對目前防洪工程存在的突出問題,《河北省水網建設規劃》對防洪排澇體系建設進行了統籌安排,進一步完善防洪布局,暢通行洪排澇通道,增強洪水調蓄能力,健全城市防洪體系,完善非工程措施,補齊防洪工程體系的短板弱項。 據河北省水利廳規劃計劃處處長陳潔介紹,《河北省水網建設規劃》牢固樹立京津冀防汛抗洪“一盤棋”思想,按照“上蓄、中疏、下排、有效治洪”的原則,統籌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持續完善流域“分區防守、分流入海”的防洪格局,以河系為單元,構建以大型水庫為骨干、河道堤防為基礎、蓄滯洪區為依托、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的綜合防洪減災體系。…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