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跨境生態補償,引灤入津率先試點

2024年03月02日11:29 | 來源:河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跨境生態補償,引灤入津率先試點

  跨區域的流域綜合治理,難在“協同”二字。2016年,引灤入津流域率先在京津冀區域開展橫向生態補償試點。

  誰受益誰補償、誰保護誰受償。冀津協同共治,河庫水質穩步提升。如今,引灤入津出境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Ⅱ類。

  共治:讓保護生態者不吃虧

  水面開闊明朗,山峰倒映水中,湖光山色交相輝映。1月29日清晨,像往日一樣,李健民來到潘家口水庫岸邊,開始巡河。

  李健民是寬城滿族自治縣桲羅台鎮白台子村的村級河長,也曾是網箱養魚大戶。

  從養魚人到護水人,李健民身份的轉變,源於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的實施。

  潘家口水庫水域面積約70平方公裡,是引灤入津工程的重要水源地,其中約50平方公裡位於寬城境內。

  守著水庫,靠水吃水。網箱養魚曾是庫區百姓的主要收入來源。紅火時,李健民家50多個網箱,每年掙20多萬元,日子過得美滋滋。

  可是,網箱養魚野蠻增長,整個水庫儼然成為一個巨大的魚塘。養魚的殘餌、魚類的糞便在水庫裡長期累積,水庫水質急劇惡化。順流而下,引灤入津工程下游的天津於橋水庫2016年藍藻暴發,天津飲水安全告急。

  讓引灤入津流域碧水長流,冀津建立協同治理機制勢在必行。

  事實上,早在2012年6月,河北省就向財政部和原環保部上報了《關於開展引灤流域跨界水環境補償試點的函》,提出生態補償申請。但由於涉及多方復雜的利益關系,協調難度大,達成共識難,引灤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探索進展相對較慢。

  作為親歷者,承德市生態環境局一級調研員殷明慧記得,當時雙方在補償前提方面分歧較大。天津堅持將潘家口水庫及下游大黑汀水庫劃定為水源地保護區。然而,一旦劃定水源地保護區,庫區內的養殖和人為活動就會受到限制。由於庫區范圍太大,居民太多,全部妥善安置面臨困難,因此我省一直持反對態度。

  “關鍵在於尋求保護與發展的平衡點。”在殷明慧看來,上游地區往往“犧牲”較大,為了保護水源,要嚴格環境准入,因而損失一些發展機會,影響當地經濟增長。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實施,加速了兩地簽訂生態補償協議的進程。

  破解體制機制障礙,共下生態“一盤棋”,2017年6月,《關於引灤入津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的協議》第一期正式簽署。按照協議,中央及冀津兩地3年共安排資金15億元解決上下游水環境問題。

  “生態補償機制讓保護生態者不吃虧,好山好水成了共同守護的‘有價之寶’。”省生態環境廳廳長梅世彤說,冀津兩地探索出的跨行政區生態補償機制,為引灤入津流域實現協同共治破了題。

  有了生態補償資金的支持,李健民在村裡帶頭拆網賣魚后,拿到了70多萬元補償款。2017年夏天,潘家口水庫網箱清理取締工作全部完成,徹底清除了困擾冀津多年的引灤用水主要污染源。

  目前,引灤入津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協議已簽署三期。承德、唐山兩市累計獲得生態補償資金30.9億元。潘家口水庫水質達到Ⅱ類,每年向天津輸送10億立方米淨水。

  共贏:兩地生態基底越筑越牢

  回溯三期生態補償協議,冀津不斷推動流域生態補償擴圍升級,變單一資金激勵補償為涵蓋水質、基礎設施建設、流域生態保護等綜合補償,走出了一條上游主動強化保護、下游支持上游發展的互利共贏之路。

  成群的喜鵲,忽而落於濕地之上,歡快追逐嬉戲,忽而飛起盤旋於空。流水潺潺處,野鴨媽媽帶著幾隻萌寶自在游弋。

  1月31日,遵化市水平口濕地公園。管護人員郭江宇欣賞著美景,心情愉悅地哼起歌。他說,近兩年這裡環境好了,鳥兒越來越多。

  根據生態補償協議,冀津在跨界處設置了兩個水質國考監測斷面,即沙河橋和黎河橋斷面,均在遵化境內。隻有考核斷面水質每月達到Ⅲ類或者全年水質達Ⅱ類,生態補償資金才能撥付。

  為保一泓清水送津門,遵化利用生態補償資金,在兩個國考斷面上游建設了水平口濕地公園。以前,污水處理廠處理后的尾水直接排入沙河,然后匯入黎河。現在要先進入濕地,通過沉澱、植物吸附等實現二次淨化,對水質進一步提升。

  “首期生態補償協議評價指標較為單一,側重於水質層面。第二期考核目標提高,增加了總氮獎懲指標,設置了浮動獎懲資金,如考核斷面總氮指標降低,河北每年可多獲得補償金。”梅世彤說。

  為了降低引灤入津河流中的總氮指標,遵化專門聘請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做了溯源調查。結果顯示,農村生活污水、畜禽養殖、農業種植等面源污染是主因。

  精准施策,對症下藥。遵化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加大流域綜合治理和綠色產業投入。

  在遵化市美客多集團沼氣工程項目廠區,一輛輛密閉的糞便收集車,魚貫駛入預處理車間,6個厭氧發酵罐正滿負荷生產。

  美客多集團沼氣工程項目總經理楊杰說:“項目可無害化處理全市域所有鄉鎮的農村廁所糞污和農村生活污水,最大限度變廢為寶,減少農村環境污染。”

  去年1月11日,冀津簽訂新一期引灤入津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包括引灤入津上游地區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等內容,加大了生態保護在考核體系中的比重。

  從最初攜手治理潘家口水庫,到持續擴大引灤入津流域環境容量和生態空間,通過生態補償機制,冀津加速推動流域生態保護從末端治理向源頭保護轉變,從項目推動向制度保護轉變,從生態資源向生態資本轉變。

  雙向奔赴,變“獨奏”為“交響”,生態保護者與受益者良性互動,冀津生態基底越筑越牢。

  共享:換一種方式靠水吃水

  生態補償機制下,變美的不只是生態,還有百姓的新生活。

  辣椒下油鍋,“刺啦”一聲,香味溢出了廚房。2月9日,寬城滿族自治縣桲羅台鎮新甸子村歡笑農家院裡很是熱鬧,劉義正和家人准備年夜飯。

  幾天前,劉義家開了個家庭會議,算了算,去年農家院淨利潤近20萬元。“咱們過個豐收年。”劉義笑著說。

  上岸,卻不離水。

  2017年,結束了“水上漂”,拿到了補償款,劉義開始琢磨以后的營生。眼看著潘家口水庫環境越來越美,來游玩的外地車一輛接一輛從門口過,他敏銳地抓住商機,轉行做起了農家院。

  吃農家飯、住農家院,坐游船觀“水下長城”,賞“十裡畫廊”。守著水庫,劉義吃上了“旅游飯”,旺季時,農家院一天能接待30桌客人。

  換一種方式靠水吃水!

  如今,寬城在潘家口水庫旁建起了游客接待中心,新建了總長度84公裡的旅游路。與劉義一樣,縣內有110多戶漁民開起了農家院,生意做得紅紅火火。

  一泓碧水成了綠色發展的“源頭活水”,兩岸青山成了沿線百姓的“幸福靠山”。

  當下正值出菇旺季,遵化市平安城鎮李庄子村村民趙新利的香菇大棚內,一個個菌袋整齊有序。2月2日早上6時,他就和家人來到村西的大棚裡採摘香菇。

  11時許,趙新利把摘好的20筐香菇裝上車,送到村裡收購商的冷庫。“年前訂單特別多,這幾天每公斤收購價在10元左右,我家每天的出菇量平均有200公斤,效益非常可觀。”趙新利滿臉喜悅。

  好生態育出好產品。李庄子村就在黎河邊。這幾年,黎河水變清,香菇品質更好了,銷路越來越好。

  保護是發展的基礎,發展會為保護注入更充沛的動能。

  以生態補償護綠、增綠、活綠,冀津正積極探索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通過對口協作、園區共建、項目支持、產業轉移等方式,把綠水青山保護得更好,讓金山銀山成色更足,在好山好水之間攜手譜寫一首綠富美“協奏曲”。(記者賈楠、馬朝麗)

(責編:林福盛、方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