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涉縣強化旱作石堰梯田保護——
美了太行 富了山村

春日裡,千層萬疊的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宛若一幅令人驚艷的田園畫,惹人心醉。
群山環繞的涉縣王金庄村,村民王社玉正往梯田裡備肥。“備的都是天然有機肥,犁地時再撒。別看這塊地隻有1畝,去年收了500多斤谷子。希望今年又能是個豐收年。”
王金庄片區是涉縣梯田的核心區,面積達1.2萬畝。63歲的王金庄村村民王林定說:“村裡人祖祖輩輩修梯田,一鍬一鍬地挖,我們是吃梯田糧長大的。”
涉縣旱作石堰梯田在全國梯田中別具一格。數百年來,當地百姓鑿石壘堰、覆土造田,創造了獨特的山地雨養農業系統。2022年5月,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被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
每年春耕前,深入梯田查看土壤情況,已成為涉縣農業農村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王海飛和同事們的慣例。“了解土壤狀況,才能知道這塊地更適合種植什麼,把梯田種植好、保護好、傳承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頭等大事。”
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總面積約4.15萬畝。近年來,隨著青壯年外出務工增加,“誰來種地、誰來傳承”問題逐漸凸顯。通過摸清地塊位置、面積大小、土壤條件,以及各農戶人員構成、年齡分布、勞動力情況等,縣農業農村部門推出了“梯田耕作與托管計劃”。
“我們推動在王金庄村建立村合作社,對棄耕田統一耕種經營,並負責梯田的養護、作物的管理等,去年已復墾棄耕地200余畝﹔同時,針對家中勞動力不足的農戶,合作社還可托管,幫助其犁地,去年已托管土地300畝。”王海飛說。
涉縣梯田孕育了豐富的農作物品種。“每一個老品種,不僅僅是一份種質資源,更是農耕技術、飲食文化的重要載體。如果某個品種消失了,相關的文化習俗也就中斷了。”王海飛說。
為保護好梯田的種質資源,涉縣旱作梯田保護與利用協會於2017年成立。協會與農業農村部門在王金庄片區共同開辟出200畝老品種種植繁育示范基地。
“你看,這個白眉豆,是涉縣梯田的老品種,一度幾乎沒有農民種植了。后經多方打聽、找尋,才從當地禪房村找到了一份種質資源,協會成員試驗種植,去年才成功收獲。”王海飛介紹,如今已保存下171種傳統農作物種質資源,涵蓋26科57屬77種,很好地保護了梯田系統的生物多樣性。
在當地的精心保護下,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正變得生機勃發。豐收的小米、玉米、大豆、黑棗、花椒、核桃等為鄉村全面振興蓄積了產業動力,涉縣正積極謀劃打造鄉村全面振興示范區和梯田農產品區域品牌。
涉縣西坡村的6戶村民依托梯田資源,成立了青陽山農產品專業合作社,通過產、供、銷一體化服務,2023年共銷售花椒31.25萬斤、黑棗25.16萬斤,社員由6戶發展到200多戶,並輻射帶動周邊農戶658戶增收致富。
“目前,我們完成了梯田旅游觀光路路基工程,確定了旱作梯田博物館地址,梯田農產品得到有機轉換認証,建成的中國農業大學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科技小院全面開始工作……”王海飛說,接下來將繼續努力,把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好、利用好、傳承好。
《 人民日報 》( 2024年03月01日 1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