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張家口:激發“源頭解紛”的強大動能

2024年02月29日09:56 |
小字號

河北省張家口市兩級法院在訴源治理工作中,錨定“抓前端、治未病”,緊緊依靠黨委領導、政府支持,發揮各方解紛優勢,加強京冀協作,以創建“楓橋式人民法庭”為抓手,依靠人民法庭、法官工作站等治理“橋頭堡”,將力量下沉到社區村庄,在源頭預防、非訴化解、多元解紛上發力,使每一起矛盾糾紛有人解、願意解、能夠解、解得好,訴源治理工作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

融入治理大格局 大小糾紛有人解

自2022年以來,尚義縣人民法院積極推進法庭人員下沉基層網格,著力打造“一入二聯三化”的基層矛盾糾紛化解工作模式,即法庭人員入網格、通過聯席會議想辦法、聯動執法化糾紛,將司法服務延伸至社會治理的“最末梢”。

整合村委會主任、派出所民警、人民調解員等多方力量,構建了“村(社區)、基層治理單位、人民法庭”三級調解平台,對於情況復雜的糾紛案件,召開聯席會議,協商調解措施,共同形成糾紛化解的矩陣效應。2023年,尚義法院運用“三級調解平台”成功調解糾紛98起,聯合調解糾紛84起,調解成功率達83%。

張家口市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邢海麗介紹,他們要求各基層法庭和法官工作站融入基層社會治理大格局,做到矛盾苗頭一旦發生,不僅有人去解決,而且能夠在第一時間作出反應。

鄉規民約作指引 矛盾糾紛內部解

張北縣板申圖村的段某因87歲婆婆贍養費問題與嫂子譚某發生糾紛,該村婦聯主任趙曉琳聽說后主動上門調解。考慮到老人久居段某兄嫂家,趙曉琳以“尊老愛幼、和睦相鄰”的鄉規民約勸說段某,指出為了贍養費與兄嫂發生糾紛,對段某風評不利,並勸說段某每月給付120元贍養費。經勸導,雙方均接受趙曉琳的建議,妯娌冰釋前嫌。

張家口中院立案庭庭長王海龍介紹,在推進訴源治理中,該院注重推動鄉規民約建設,讓各村居群眾自覺踐行、相互監督,不斷提升群眾的法律意識、道德品行,從而形成良好村風村貌。全市兩級法院還把制訂鄉規民約與創建無訟村相結合,有效提升了群眾的法律意識和自治能力。

培訓解紛巧工匠 發生矛盾善於解

2023年秋,張北縣德勝村發生一起買賣合同糾紛。經銷土豆的劉某認為種植戶張某的土豆有病害,不僅拒收張某的土豆,還要求張某返還定金10萬元。張某則認為,已按照劉某的要求定期施肥噴洒有機農藥,而且三天前劉某查看待起收土豆時,還認為沒問題,現在突然變卦,純粹是因為土豆價格下跌,想違約。

德勝村黨支部書記、調解員葉潤兵多次調解無果,將信息反饋給張北縣人民法院“德勝法官工作站”法官李亞南。李亞南詢問張某成熟土豆起收時限后,及時聯系到人民調解員、張北縣馬鈴薯協會副會長張飛。張飛到德勝村查看了土豆具體情況后認為,張某種植的土豆並非病害,但會引起品質下降,結合近三年土豆品種檔次價格標准,最終確定了雙方可接受的交易價格。糾紛順利調解,20畝土豆在霜降來臨前完成了起收。

“我們把提升調解員能力作為訴源治理的基礎,要求人民法庭和法官工作站把培訓人民調解員的調解能力和法律素養作為重要任務,開展集中培訓、以調帶訓、幫帶教培、遠程指導調解等。”邢海麗表示,“人民調解員有能力使矛盾糾紛得到有效化解,這是訴源治理的根本。”

智慧平台作指引 遠程矛盾線上解

張家口地處壩上壩下結合部,地廣人稀,為方便群眾司法需求,張家口市兩級法院充分運用現代化智能手段連接群眾,“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近年來,張家口市兩級法院先后完善了智慧平台、“冀時調”,2023年,通過“冀時調”平台成功調解各類糾紛29758件,調解成功率68.23%。

張家口市兩級法院利用智慧平台,加強了與京津法院的協作交流,實現了對糾紛的線上調解,不僅提高了調解效率,方便了當事人隨時隨地解決糾紛﹔建立了覆蓋全市的遠程調解系統,實現了當事人與法官的實時溝通,並通過大數據分析,為法官提供決策支持,提高調解成功率。2023年,全市線上訴前化解矛盾糾紛20114起,為區域社會治理和美麗張家口建設作出了司法貢獻。

“今后,我們將以基層法庭和法官工作站為著力點,進一步加大京津冀協作,不斷創新訴源治理經驗,打造定分止爭張家口模式。”張家口中院黨組書記、代院長李哲說。(李文江)

來源:張家口市委宣傳部

(責編:林福盛、付兆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