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人工氣候室 早春麥揚花

2024年02月22日08:48 | 來源:河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人工氣候室 早春麥揚花

滄州市農林科學院旱鹼麥育種不停歇

人工氣候室 早春麥揚花

2月18日,滄州市農林科學院科研人員在人工氣候室內,對旱鹼麥育種材料進行雜交去雄並記錄。 河北日報記者 張嵐山攝

2月18日,滄州市農林科學院科研人員在人工氣候室內,對旱鹼麥育種材料進行雜交去雄並記錄。 河北日報記者 張嵐山攝

2月18日,農歷正月初九。下午3時許,下著小雨,室外溫度為6℃,滄州市農林科學院院內一座不起眼的可移動式集裝箱房裡,卻是另外一個世界,房門一側的顯示屏顯示:溫度22.8℃、濕度40.4%、光強24.5Klux,設定新風每小時5次。

打開房門,一片鮮綠出現在眼前。不大的地面上,擺滿了一盤盤、一盆盆長勢旺盛的小麥。這些被研究人員稱為“材料”的小麥高矮不一,有的正在抽穗揚花。記者注意到,屋頂上還布設著紅白兩種顏色的光源,照射著育苗盤和花盆中的小麥。

“這是人工氣候室。有了它,我們的育種工作就能大大提速了。”滄州市農林科學院作物遺傳育種研究所負責人王偉偉說,良種要靠時間來“沉澱”。以他們小麥育種經驗為例,從父本、母本材料篩選后雜交,至少要經過6代繁育,遺傳因子才能穩定下來,然后才能開始大田選育,最后才能接受國家或省有關部門組織的新品種審定考驗。整個過程下來,一個小麥良種的誕生,在以前,沒有10年以上時間的繁育是完不成的。

人工氣候室能夠採用人工的方式,在室內模擬出與作物密切相關的各種自然界氣候條件,通過對溫度、濕度、光照等環境因子進行控制和調節,滿足作物生長需求。目前,滄州市農林科學院作物遺傳育種研究所利用人工氣候室,對旱鹼麥及特色小麥育種進行“加代”及群體構建。

研究所有兩座移動式人工氣候室,每座面積10平方米。“別看它面積小,作用可大呢。靠它,我們的旱鹼麥育種一年最多能繁育四代。”研究所專門負責育種“加代”工作的張玉杰說,如果冬天到南方“加代”,正常情況下,隻能多加一代。採用人工氣候室育種,在提高效率的同時,大大降低了良種繁育成本。

近年來,滄州市農林科學院旱鹼麥育種迎來豐收,“滄麥15”於2021年通過審定,“滄麥16”“滄麥17”於去年通過審定。“這些品種都是旱鹼麥新品種。‘滄麥15’在規模種植中已經表現出優異的品質。”滄州市農林科學院副院長王奉芝說,農作物種植區域性強,這讓地方農業科研機構有用武之地。滄州市農林科學院去年成功創建河北省旱鹼麥重點實驗室,旱鹼麥育種有了更好的平台支撐。

“我們把分子育種技術與人工氣候室‘加代’技術結合運用,大大加快了育種進程。”王偉偉說,在使用人工氣候室進行旱鹼麥育種過程中,將需要進行分子標記檢測的小麥,選擇適宜時期的葉片進行取樣,檢測之后淘汰不含目標基因的植株,選擇的目的性更強,相較於人工大田選擇更加快速、便捷,而且收獲時是單株收獲,不會出現混雜情況,更好地保証了后代純度。(記者張嵐山)

(責編:方童、付兆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