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年均增速12.9%

2024年01月16日08:55 | 來源:河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年均增速12.9%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最新研究成果發布

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年均增速12.9%

2022年,北京、天津的協同創新指數分別是河北的2.6倍和1.4倍,均比2013年的倍數(6.6倍和4.8倍)有較大幅度降低,表明京冀、津冀間創新指數的相對差距縮小。

2013—2022年,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從100增長到297.6,年均增速為12.9%。

這些數據是1月13日記者從北京大學首都發展新年論壇(2024)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十周年研討會上獲悉的。

會上,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發布了《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2023)》。《指數》從京津冀整體、三省市和13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三個空間層面分別構建了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重點分析2013—2022年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發展趨勢。

三地間技術聯系指數最高,區域創新協作不斷加強

“京津冀協同創新既要求三地不斷提升自身的創新水平,也要求增強三地間的創新合作與溢出。”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國平表示,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包括五個一級指標,分別是創新能力、科研合作、技術聯系、創新績效和創新環境。

《指數》顯示,京津冀創新能力大幅提升。京津冀創新能力指數從2013年的19.5增長到2022年的69.3,年均增長15.1%。這表明京津冀在研發投入強度、研究與試驗發展全時人員當量等方面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科研合作止跌回升。2013—2019年京津冀城市間科研合作指數呈現上升態勢,2019—2020年科研合作指數急速下降,2020—2022年止跌回升。

“三地技術聯系2022年達到93.5,在五個一級指數中最高。”李國平表示,這也反映了京津冀三地間的技術聯系越來越頻繁,區域創新協作不斷加強。

創新環境指數增速迅猛,創新軟環境的指標也有顯著提高,京津冀創新氛圍明顯改善。從2013年到2022年,京津冀的創新環境指數從1.4增加到74.6,年均增長55.7%。

2019—2022年,京津冀的創新績效指數呈現波動變化,創新績效在2022年回升到25.5。李國平分析,創新績效的回升主要是由高技術產業新產品銷售收入佔GDP比重提高帶來的。

《指數》指出,京津冀三地跨區域產業活動活躍,區域產業對接和合作不斷深化。

京津冀三地跨省(市)設立企業活動活躍。2022年,三地企業在區域內跨省(市)設立分支機構8200家,增長8.7%。2022年,京津轉入河北單位4395個。北京市通州區與廊坊北三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獲批建設。

打造京津雄創新金三角,共建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

盡管京津冀協同創新成效顯著,但《指數》也指出津冀人才流失、京津冀技術交易市場仍存在較大進步空間等問題。為此,《指數》提出對策建議。

加快推進北京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加強國家科技力量體系建設,大力支持基礎研究,聚力攻克“卡脖子”問題。系統性部署基礎研究,促進更多的國家科技創新項目與科學研究中心在北京落地。進一步完善國家戰略體系,明確各類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定位,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引入國際頂尖科技人才與機構,為北京前瞻性、引領性原始創新提供支撐。

“同時,打造京津雄創新金三角,共建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李國平說,圍繞京津冀科技創新一體化定位,強化三地差異化分工和協作。北京市是國際科創中心,致力於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技術創新總部聚集地、科技成果交易核心區和全球高端創新型人才中心。天津市是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和現代化制造中心,致力於打造技術研發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成果轉化基地、創新型中小企業集聚創新創業示范區。河北雄安新區在京津冀協同創新中發揮“創新驅動發展新引擎”的重要作用,通過承接北京部分科創功能轉移,打造全球創新高地。

《指數》提出,以北京國際科創中心為核心,發揮京津雄創新金三角的輻射帶動作用,在區域內布局一批科技園區、研發基地,促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和創新成果轉移轉化。積極探索跨省市科技園區聯合共建新機制,共筑科技研發產業鏈,打造一批支撐產業發展的創新基地,形成互利共贏、梯度傳遞式的科技園區發展新格局。

圍繞北京創新鏈布局津冀產業鏈,打造一批京津冀先進制造業集群。

李國平表示,需要織密產業鏈和創新鏈的契合點,加強三地間的分工合作,打造從知識產出、科技創新到新產品生產銷售的全產業鏈。推進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中關村在津冀的分院分園及產學研異地合作機制建設,以創新成果孵化津冀產業新業態。聚焦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工業互聯網、氫能、生命健康等產業鏈,用鏈條思維統籌謀劃京津冀產業布局,以北京優勢產業培育和帶動津冀做大做強相關產業。

“還要發揮制造業對於經濟增長的‘穩定器’作用,京津冀共同打造一批先進制造業集群。”李國平說,發揮北京電子信息的優勢,加強集成電路系列重大產業項目建設,進一步增強萬億級信息產業集群中的信息制造實力。努力擴大生物醫藥產業規模,圍繞新型抗體、細胞和基因治療等前沿領域加大產業化布局。對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等領域加大產能擴張力度。依托產業鏈分工,打造京津冀先進制造業集群。

《指數》還建議,加快科創體制機制改革,打造充滿活力的創新生態。

持續優化企業開辦經營環境,激發經營主體活力。優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完善商事制度,實現營業執照和行政許可“一套材料、一窗提交、並聯審批、同步出件”,實現更多經營主體“准入即准營”,進一步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從專項資金支持、稅收優惠、科技、金融、人才、“放管服”改革等環節,打通現有政策體系對開放平台的接口,使開放平台能享受現有的政策優惠支持。

在完善科技服務政策和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建設方面,《指數》提出從政策與資金多方面支持技術轉移、檢驗檢測等科技服務業企業發展,優化科技服務業營商環境。建立綜合性數字化科技中介服務平台,減少創新供給端與需求端的信息不對稱,實現創新要素高效對接。打造科技成果轉化綜合市場,提高科技中介服務企業的服務效率與質量。

李國平認為,還要完善體制內創新激勵機制,落實科技投入容錯與免責的政策。建立健全市場化的激勵約束機制,完善體制內科技股權、科技創新績效激勵政策,鼓勵國有企業加大科技領域研發投入。(記者米彥澤)

(責編:方童、付兆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這,就是回家的意義
  • 返鄉過年防疫小提示
  • 裸眼3D!“陸地航母”出征春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