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在農業文化遺產保護中展現青春活力(青春派)

本報記者 史自強 方 圓 楊文明
2024年01月07日07:5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①:仙金在展示茶藝。 丁志雄攝
圖②:劉玉榮在查看種子質量。 路海東攝
圖③:曹雯樂在制作魚皮工藝品。 李偉攝

  近年來,我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不斷推進,各地深入挖掘農業文化遺產資源,打造特色農業產業品牌,弘揚優秀農耕文化。近日,本報記者採訪了幾名保護和傳承農業文化遺產的青年人,了解他們扎根一線、奮力拼搏的動人故事。 

  ——編  者  

  保護:讓古老梯田煥發勃勃生機

  冬日,太行山的陣陣寒氣擋不住生產的火熱。走進位於河北邯鄲涉縣王金庄村的小米加工廠,轟鳴的小型碾米機吞進土黃色的谷子,吐出金黃色的小米。分裝、封口、裝盒……村民王虎林和5名工人忙得熱火朝天。

  200平方米的廠房內,一邊是機器,一邊是快遞發貨倉。“得把這些預售訂單給客戶趕緊兌現了,然后還得啟動‘梯田春耕計劃’嘞!”王虎林說。

  涉縣境內重巒疊嶂、溝壑交織。數百年來,當地百姓鑿石壘堰、覆土造田,創造了獨特的山地雨養農業系統。2022年,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被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生於1986年的王虎林,從2015年起就在家鄉嘗試做電商,同時向外推介家鄉的梯田。然而近幾年,他發現外出務工人員增加,一部分梯田存在棄耕的情況。

  “我們村祖祖輩輩靠梯田生活,我也是吃梯田產的糧食長大,看著有梯田棄耕,很心疼。”王虎林說。2021年,他成立了涉縣胖驢兒農業專業合作社,並在2023年正式發起了“梯田春耕計劃”,聯合村民力量,共同推動梯田的保護利用。

  對於王虎林而言,要讓已經棄耕的梯田“復活”並不容易。“這前后要做大量的工作。先得除掉荒草,然后犁地,有的梯田的石塊需要重新壘砌,上山下地的道路需要清理,都需要勞動力。”王虎林說。

  2023年,合作社新耕種梯田200多畝。為了耕種好梯田,王虎林絞盡腦汁搞創新。他以預售小米的方式,籌集開荒的資金,又通過直播等方式,提升梯田的美譽度,推動梯田的可持續保護利用。“接下來計劃再多種300畝。”王虎林信心滿滿地說。

  在王金庄村的小南溝,1987年出生的劉玉榮正在勞作。劉玉榮是涉縣旱作梯田保護與利用協會的成員。數百年來,涉縣梯田孕育了豐富的農作物品種。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一些老品種卻面臨“斷種”的危機。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傳統品種的保存和繁育對保護梯田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保護梯田並非一朝一夕之事。劉玉榮踏遍了王金庄村的坡坡垴垴,對各種作物的名稱、特性、發展歷程、加工過程等進行調研,並詳細記錄,又深入1000多個農戶家中,收集種子﹔連續3年跟蹤記錄試驗田作物,從播種、出苗到孕穗、抽穗,從開花、結果到成熟、收獲都詳細記錄、拍照,用勤奮增進對種子的認識。

  走進位於王金庄村的“農民種子銀行”,從試驗田收來的作物種子擺滿一地,劉玉榮正蹲著選種。憨厚朴實的劉玉榮笑呵呵地向記者做科普:種子怎麼挑?玉米要選穗大、穗位較低、顆粒飽滿、顏色明亮的做種子,這樣作物才會高產,不容易倒伏﹔谷子要選顆粒飽滿、穗長、株高中等的谷穗留種。種子怎麼存?先將選好的種子放在樓頂上晾干,存入干燥房裡,再進行顆粒挑選,選顏色正、完整的種子保存下來。

  盡管工作繁瑣,但劉玉榮充滿自豪:“如今我們已保存下171個農作物老品種,涵蓋26科57屬77種。可喜的是,去年試驗田豆子獲得豐收,近兩年收集到的小白豆、白眉豆角兩個少見的老品種已成功繁育,有望與其他品種一樣,實現活態保護和利用。”

  在當地年輕人的攜手努力之下,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這處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正煥發勃勃生機。

  傳承:唱響烏蘇裡江“新船歌”

  剪刀在魚皮上游走,雙手輕盈靈動,須臾間,曹雯樂便完成了一張魚皮水波紋的制作。“魚皮制衣要經過選料、剝皮、晾晒、鞣制等多重步驟,我們現在制作的水波紋圖案,是典型的赫哲族樣式,經過雕鏤、拼貼,最后縫制在魚皮服飾上面。”在黑龍江佳木斯撫遠市烏蘇鎮魚皮工作室,曹雯樂一邊親手示范,一邊對身邊學習制作工藝的同學們說。

  撫遠市烏蘇鎮抓吉赫哲族村緊鄰烏蘇裡江。赫哲族人逐水而居,將這裡取名為“抓吉”,意為“金色的漁灘”。2015年,黑龍江撫遠赫哲族魚文化系統入選第三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單。

  95后曹雯樂出生在江水邊,是土生土長的抓吉人。大學畢業后,她曾在南方工作一段時間。一次偶然的機會,曹雯樂聽家人說起撫遠市人才引進政策。“政策包括人才薪酬待遇、生產生活、成長發展等方面,要不要回來看看?”母親潘秀紅是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全魚宴代表性傳承人,一直希望她回來建設家鄉。

  耳濡目染下,曹雯樂從小就對赫哲族文化有著很深的感情。上初中起,她就開始接觸魚皮制作技藝。想到既能傳承民族文化,又能陪在家人身邊,曹雯樂動了心。2022年7月,她通過撫遠市人才引進政策回到家鄉,成為撫遠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員。

  在非遺保護中心,曹雯樂的主要工作是與傳承人進行項目溝通。在梳理赫哲族魚皮制作技藝項目的過程中,她結識了不少年長的傳承人,並在非遺保護中心的傳習班對魚皮制作技藝進行了系統學習。“魚皮制作技藝是赫哲族漁獵文化的重要內容,它見証了赫哲族的悠久歷史,展現了赫哲人世代相傳的生活絕技。對於這些知識,我過去只是一知半解,現在和傳承人學到了許多,更加深了對本民族文化的熱愛。”曹雯樂說。

  從挖掘、踏查,到搜集、整理,非遺項目申報工作十分繁瑣,曹雯樂卻感到非常充實。2023年,曹雯樂參與申報的非遺項目就有10余項,涉及魚皮制作、捕撈習俗、傳統漁具制作技藝等方面內容。

  到了旅游旺季,曹雯樂會在當地赫哲族民俗展示館開展文化宣講,為游客講述赫哲族的故事:“幾百年來,當地人民積澱了豐富多彩的鱘鰉魚文化,使其成為撫遠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場宣講下來,參觀者對於赫哲族魚文化有了大致了解。“有的人會驚嘆於赫哲族人民的智慧,有的人會對這個民族充滿興趣。參觀者的反饋,給了我滿滿的成就感。”曹雯樂說,“赫哲族歷史源遠流長,要保護好魚資源,傳承好魚文化,青年人義不容辭。我選擇回到家鄉,希望能夠將本民族文化傳播出去。”

  最近,曹雯樂在研究如何用魚皮制作出新潮的頭飾,探索符合年輕人審美的魚皮制作工藝。“一件魚皮服飾需要數月才能制成,精致又昂貴,但是對於這些‘老物件’,年輕人有時提不起興趣。我希望在保留原有文化基礎上有見解、有創新。如何找到吸引同齡人的傳播點,讓更多人去了解、接受赫哲文化,是我們青年應該發揮的作用。”曹雯樂說。

  堅守:重回景邁山,扎根古茶林

  兜兜轉轉,雲南普洱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惠民鎮景邁村的00后仙金回到了景邁山,她說:“外面很精彩,但景邁山讓我更有歸屬感。”

  這幾年,仙金發現,曾經看上去略顯傳統的種茶採茶,成了越來越多景邁山年輕人的職業選擇。自雲南普洱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后,景邁山一直在變化。山裡道路越修越好,民宿越開越多。走在路上,經常能看到許多陌生面孔。“在家不一定比外面差。”家人的鼓勵讓仙金決定投身茶園建設。

  然而,茶葉知識儲備的不足很快給仙金潑了一盆涼水。“你們這茶葉好在哪?”面對客戶的提問,在茶山長大的仙金卻答不上來。談到和其他地方相比的優勢,仙金更是一臉茫然。

  為了解更多茶葉知識,仙金走出景邁山,前往昆明的茶館上班。平時一有跑茶山的機會,她就主動報名,白天看茶樹、學種植,晚上就和茶農閑聊,了解採茶制茶方式。那段時間,仙金幾乎跑遍了雲南的大小茶山。回到景邁山,仙金更加熟悉茶山和茶葉。

  一大早,仙金就起床登上了觀景台,俯瞰雲霧穿梭於山寨、茶林。指著山腳下的生態茶林,仙金說:“再過幾十年,那裡也能像古茶林一樣高!”

  過去,為了提高產量,不少人陸續砍掉古樹,種成了一棵挨著一棵的台地茶。產量雖然上去了,茶農的腰包卻沒鼓起來。為了提高茶葉品質,當地政府提出“模擬古茶樹生長環境,搞生態稀疏留養”,將台地茶改造成生態茶林。

  “樹這麼多都不賺錢,樹少了那還了得?”起初,不少茶農心存疑慮。仙金家率先改造了茶林:茶樹一行5棵變3棵,茶樹營養更充沛﹔茶樹上方新增果樹等作為覆陰樹,茶樹不再被太陽暴晒,品質也隨之提升。到了收茶季,外地茶商進山,先去生態茶林高價收茶。幾年之后,景邁山周邊的台地茶幾乎都成了生態茶林。

  為了提高茶葉價值,仙金家聯合幾家農戶,成立了當地第一個茶葉合作社,收購茶農鮮葉,二次加工售賣。如今,仙金也參與到合作社的日常運營中。每逢春秋採茶季,28戶茶農的鮮葉都會匯集到合作社。“如今一戶賣鮮葉一年能賺超過9萬元。”仙金高興地說。

  景邁山上雲霧繚繞,仙金正如往常一樣,穿著傣族服裝直播:“看我們的雲,看我們的樹,看我們的古茶林。”仙金聲情並茂地介紹景邁山的茶和文化,吸引了許多網友進入直播間。

  2020年,仙金去外省參加茶葉展,當介紹自家茶葉來自景邁山時,好幾個茶商問她:“景邁山在哪?”自那以后,仙金就加大了對家鄉的宣傳力度。“我希望有更多人知道景邁山。”仙金說。

  2022年9月,仙金直播時正趕上秋茶季,她和搭檔穿梭在茶林裡,一天來回好幾趟。漸漸有了固定受眾后,仙金才開始正式賣茶,第一場賣了6000元錢,仙金高興得一宿沒睡著覺。但之后越賣越少,第六場隻賣出去100多元的茶,晚上還收到了58元的退貨申請。看著早早准備的包裝紙箱,仙金泄了氣。搭檔的鼓勵讓仙金堅持了下來:“咱們慢慢積累用戶和口碑,早晚能把銷量穩定下來!”

  如今,仙金的直播間日營業額穩定在5000元左右,好的時候有上百人同時觀看。“單靠線上直播,就能賣掉家裡四成以上的茶!”仙金說。

  茶葉走出了大山,山外的人也來到了景邁。仙金會用茶葉炒臘肉、茶葉炒雞蛋、罐烤奶茶招待遠道而來的客人。眼瞅著來的客人越來越多,開辦民宿也提上了仙金家的日程。

  去年9月,“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成功,成為全球首個茶主題世界文化遺產,仙金的勁頭更足了。站在竹樓望茶山,仙金說:“我要扎根在這裡,看著山下的生態茶林茁壯成長。”

        版式設計:張丹峰

  《 人民日報 》( 2024年01月07日 05 版)

(責編:楊文娟、方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這,就是回家的意義
  • 返鄉過年防疫小提示
  • 裸眼3D!“陸地航母”出征春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