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助力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
《關於推進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的決定》看點解讀
為更深入地營造區域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的良好氛圍,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人大常委會分別於今年11月24日、29日、30日審議通過了《關於推進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著力以法治手段整合區域創新資源,健全區域創新體系,對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作出制度安排,護航京津冀協同發展進一步走深走實。
明確指導思想 加強兩兩合作
《決定》明確了共同體建設的指導思想,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建立健全區域創新體系,全面提升區域協同創新能力,協力打造我國自主創新的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的主要策源地、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明確了共同體建設的原則,包括堅持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堅持市場機制和政府引導相結合﹔支持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完善創新功能互補機制,構建產學研協作新模式﹔推動創新資源在京津冀區域內有序流動、科學配置、開放共享、高效利用,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雄安需要什麼,京津就支持什麼。河北雄安新區,緊緊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邁上新台階,努力使京津冀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范區。《決定》集聚三地創新資源,加強多種模式的區域合作,推動雄安新區高質量發展。明確三地共同支持雄安新區創新發展,推動具有前瞻性的創新試點示范項目、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項目在雄安新區落地,推動創新型、高成長性科技企業向雄安新區轉移。
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橋頭堡,通州區與廊坊北三縣攜手打造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北京與河北廊坊北三縣項目推介洽談會四年累計簽約項目160個,意向投資額約1080億元。隨著京津冀協同走向深入,燕郊正加速融入北京的創新鏈條,越來越多的創新“候鳥”被水草漸豐、百鳥啁鳴的潮白河彼岸所吸引。
在北京與河北合作方面,《決定》明確要將北京科技創新優勢與河北環京地緣優勢相結合,建立緊密的分工協作和產業配套格局﹔加強通州區與“北三縣”的創新合作,推動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在天津與河北合作方面,明確天津市與河北省圍繞化工產業、生物制藥、臨港經濟等加強創新合作。
21萬平方公裡的京畿大地上,北京研發、津冀轉化的故事頻繁上演,京津冀協同創新、產業協作之花不斷盛開。據統計,京冀曹妃甸協同發展示范區簽約北京項目507個。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新增注冊企業累計超過4000家,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累計吸引336家知名企業入駐,落地轉化重點科技成果33項,中關村示范區企業在津冀設立分支機構9500余家。2014年以來,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累計超過3萬項,成交額累計超2100億元。
聚焦重點領域 推動要素流動
為進一步鞏固協同創新成果,《決定》聚焦協同創新重點領域,明確具體協同措施。明確三地政府職責,包括加強組織領導,建立統籌協調機制,解決協同創新中的重點難點問題。明確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科技成果轉化等環節的合作措施,包括三地共建基礎研究合作平台,實施基礎研究合作專項﹔集中優勢科技資源,圍繞前沿優勢領域,聯合開展技術攻關﹔搭建成果轉化服務平台,完善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健全成果轉化供需對接清單機制,提升科技成果區域內轉化效率和比重。明確產業協作措施,包括三地協同培育重點產業鏈,聯合編制產業鏈圖譜,制定產業鏈延伸布局和協同配套政策,協同培育創新型企業。三地共建科技園區,發揮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引領作用,共同打造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園區生態。協同推動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打造技術研發、產業培育、人才培養“三位一體”協同創新體系。
伴隨著協同發展的不斷深入,三地產業對接和創新協作不斷深化,尤其是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氫能等領域,加快提升京津冀產業能級成效初顯。攜手創新的故事共同孕育了京津冀新業態、新模式、新活力:2022年,京津冀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0萬億元,是2013年的1.8倍﹔2013年到2020年,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從100增長到417.27,年均增速達到22.64%。
為進一步推動創新要素自由流動,《決定》多措並舉培育創新生態。在資源開放共享方面,共同推動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大型科研儀器等開放共享,推動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台加強合作。在人才培養使用方面,加強高等學校聯盟建設,深化職業院校合作﹔健全職稱資格、職業資格區域內互認制度,實行職稱評審結果互認,鼓勵雙向聘任﹔開展人才和項目合作,協同引進和培育創新人才和創新團隊。在資金支持方面,發揮政府性引導基金作用,鼓勵設立市場化基金,完善互認銜接的科技創新券合作機制。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協同推進營商環境一體化建設,加快推動政務服務標准統一、資質互認、區域通辦﹔共同建立異地遷移企業跟蹤服務機制,解決企業面臨的稅收優惠、員工子女入學、就醫、社會保障等實際問題。在法治環境建設方面,健全跨區域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協同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加強三地政策法規制定的溝通協作,爭取國家有關部門的政策支持,共同促進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
“法律的生命在於實施。希望各有關方面准確把握《決定》的規定要求,力求入腦入心,推進《決定》落地見效,切實發揮好法治對改革的引領、推動和保障作用。”河北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楊金深介紹。
“由一到三”, 再“由三到一”
河北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楊金深介紹:“立法工作專班深刻理解‘京津冀要強化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等指示要求,並貫徹到決定起草中﹔深刻理解三地黨委的部署要求,把‘協同打造區域性產業集群,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技術聯合攻關能力和產業配套能力’‘聚焦三地優勢產業,構建跨區域產業鏈’等關鍵部署和要求轉化為法規條款,同時認真研究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的現實基礎。力求所立之法回應發展關切、解決實際問題。”
三地人大常委會高度重視協同立法工作。今年4月,三地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機構召開聯席會議,初步謀劃將推進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納入協同立法規劃。5月下旬,河北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提出並經三地人大常委會分管領導商議,決定三地協同作出法規性質決定。6月,三地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機構會同教科文衛工作機構和政府的科技、司法行政等部門組成聯合立法工作專班,啟動了立法工作。
為了保証這項立法既立意鮮明,又思想統一,立法工作專班確定了決定草案起草先“由一到三”,再“由三到一”的工作路徑。
楊金深介紹:“6月,河北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在前期三地聯席會議初步研究的基礎上,先行從省科技廳調研做起,了解三地的合作基礎和未來走勢,起草了統一文本的決定草案初稿。7月初,立法工作專班對決定草案初稿進行了集中研究,決定採取‘由一到三’的模式,即在草案初稿的基礎上由三地分別研究並提出各自的修改稿。7月中旬,立法工作專班再次進行了集中研究,對三地提出的修改稿進行整合,實現了‘由三到一’的轉變,形成體現三地共同意見的同一文本決定草案稿。經過一系列調研論証和反復修改,決定草案的內容基本確定,具體條款基本成熟。9月26日,京津冀人大立法協同工作機制第十次會議在天津召開,原則通過了決定草案。11月下旬三地人大常委會分別審議通過了這個決定。”(吳桐、陳杰、梅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