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起殘疾人群體“穩穩的幸福”
——河北省樂亭縣加強殘疾人就業創業掠影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條件。而對殘疾人這一特殊群體而言,就業不僅關乎他們的生存發展,更是殘疾人實現自身價值、成就自我理想、提高幸福指數的關鍵所在。為不斷拓展殘疾人就業創業之路,今年以來,河北省樂亭縣因地制宜全面加強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和就業創業扶持工作,讓更多殘疾人在實現自我價值的道路上邁開堅實步伐。
“特色培訓”拓寬就業門路
“大家注意,咱們要把這四個角對齊,固定好之后慢慢縫制,針腳要細密……”日前,在樂亭縣“殘疾人實用技術培訓中心”舉辦的一場培訓會上,樂亭縣英芳商貿有限公司負責人苑英芳正在向現場的20多位殘疾人演示講解“傳統布藝手工包”制作技藝。苑英芳是當地有名的“巧姐”,她開辦的“英芳手工坊”生產的布藝手工包在線上線下十分暢銷,市場前景看好。為了讓有志於從事此項工作的殘疾人學會這門“手藝”、拓寬增收渠道,縣殘聯會同企業共同舉辦了這次培訓。
樂亭縣殘聯舉辦的“殘疾人手工業技術培訓班”場景。 劉江濤攝
兩個多小時的培訓時間很快過去,參加培訓的殘疾人基本掌握了手工包的縫制加工技巧。苑英芳和學員們約定,大家可以隨時到手工坊去繼續跟班“實習”,直到熟練掌握制作技藝﹔生產出來成品由公司負責幫助銷售,不收取任何費用。
這是樂亭縣依托特色培訓拓寬殘疾人就業渠道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縣殘聯在進行廣泛市場調研的基礎上,把“實用手工技能培訓”作為加強殘疾人就業培訓的特色著力點,制定了涵蓋十余項適合殘疾人從事、市場前景看好的就業項目的免費培訓計劃。為提高培訓水平和效果,專門建立了“殘疾人實用技術培訓中心”,從培訓場地、培訓設備、專業師資等方面予以充分保障,成為殘疾人就業創業的“孵化器”。目前,培訓中心已陸續開展了針織、布藝包制作、笤帚加工等“手藝”的培訓,深受廣大殘疾人歡迎。
“典型幫帶”凝聚助殘合力
在位於樂亭縣城覓園街的“志學醫療按摩所”,店主王志學一邊給患者做按摩,一邊給幾位殘疾人學員講授操作要領。“我帶的殘疾人學徒已經有十多名了,他們學成后大多開了自己的按摩店。現在人們注重保健養生,干我們這行兒挺吃香的。”王志學說。
王志學(左)正在向殘疾人學員傳授按摩技巧。 劉江濤攝
今年44歲的王志學是一位盲人。1996年,年僅17歲的他參加了唐山市康復教育中心為期兩年的按摩專業學習,並取得按摩醫師資質。如今,他開辦的按摩店由於手藝高、服務好,每天就診的患者絡繹不絕,生意很是紅火,成為殘疾人創業的典范。縣殘聯在全縣殘疾人群體中號召實施“典型幫帶”工程后,身為縣盲人協會主席的王志學積極響應,很快就聯系招收了一批想學習這門手藝的殘疾人學員,把自己多年摸索掌握的“絕活”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們。
“典型幫帶”的出發點是讓殘疾人群體互幫互助、凝聚助殘合力,這一舉措既讓擁有一技之長的殘疾人實現了自身價值、收獲了社會認可,又讓眾多渴望通過學習創業有成的殘疾人看到了榜樣的力量、堅定了自強信心。下肢殘疾的韓玉娥擅長用毛線鉤織服裝鞋帽,在縣城永安路附近開了一個出售此類產品的攤位。自從在“殘疾人實用技術培訓中心”當上培訓老師以后,她內心的“存在感”越來越足:“以前總覺得自己身有殘疾對社會沒啥用,在縣殘聯鼓勵下參加授課以后,不僅帶出了一批‘徒弟’、讓不少殘疾朋友掌握了就業技能,而且還吸引了我攤點附近小區的一撥兒老姐妹慕名來找我學手藝、幫我介紹買東西的顧客。能有這麼高的‘人氣兒’,可真讓我沒想到,以后更得好好兒干啦!”
韓玉娥(中)向社區居民傳授毛線鉤織技藝。 劉江濤攝
“精准扶持”增添創業底氣
雙下肢殘疾的趙玉梅住在樂亭縣中堡鎮后沙鋪村,她家的院子被鋪滿各類花卉。趙玉梅正抱著一盆“多肉”在花叢中架起的手機前進行直播銷售,忙活了好半天才顧上和我們搭話:“剛才又訂出去了一批多肉,眼瞅著存貨趕不上賣了,得趕緊聯系上貨……”
趙玉梅在打理花卉。 劉江濤攝
趙玉梅家是典型的“一戶多殘”,夫妻倆都是殘疾人,其丈夫還是重度肢體殘疾。這些年,兩口子靠著開小超市維持生計,但由於競爭激烈和電商沖擊等原因,經營狀況並不理想。為幫助他們拓展增收渠道,縣殘聯用好用活幫扶政策,通過嚴格評估和市場調研,對其開展了精准扶持,從上級爭取資金幫助趙玉梅夫妻倆搞起了花卉種養,並協助他們開辟線上銷售渠道,增收效果顯著。
今年以來,縣殘聯共遴選14名殘疾人進行創業扶持。為提高扶持精准度,從基礎條件、項目潛力、增收前景等方面逐一進行認真調研評估,確保實現扶持資金效益、幫助殘疾人增收效果、示范帶動效應最大化,不斷提升有創業意願的殘疾人干事創業的底氣。
一項項暖心舉措、一件件惠民實事,撐起殘疾人群體“穩穩的幸福”。今年以來,樂亭縣已採取各種方式累計培訓殘疾人300余人次,幫助55名殘疾人實現了進一步創業和就業,用實際行動不斷回應著殘疾人過上美好生活的期待。(劉江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