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老人為何青睞承德小山村

興隆縣花市村今年已接待游客約50萬人次,八成是京津兩地老人——
京津老人為何青睞承德小山村
花市村很小,隻有236戶700余人﹔這裡又很火,130余家農家院有接待床位5000多張,年經營收入達5000多萬元。
花市村很偏,從興隆縣城一路翻山越嶺有近1個小時車程﹔這裡又很方便,村旅游觀光合作社僅在天津市區就設有8個接駁點,大巴到村,轎車到戶。
這個原本“長在深山人未識”的小村落,如今成為京津老人康養旅居熱門之選。今年以來已接待游客約50萬人次,其中80%是京津兩地老人。
9月25日,驅車穿過六裡坪國家森林公園,再翻過一道急上急下的山梁,一條山路蜿蜒向上,兩側果樹枝頭挂滿紅彤彤的山楂和蘋果,裝點出一條豐收大道。行至半山腰,一棟棟民居在果樹掩映間冒出頭,興隆縣青鬆嶺鎮花市村就出現在眼前。
剛進村,就碰上75歲的天津游客王麗晶。“我們5個老頭老太太這次住了十來天了,要不是趕上中秋回家過節,說嘛也得再住上一段時間。”王麗晶說,這滿眼的綠、漫山的果、清新的空氣、新鮮的飯菜總讓她“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
花市村平均海拔500多米,青山環抱、果樹成蔭、溪水繞村,村民一直靠種植山楂、板栗、蘋果等果樹維持生計。
“2009年,有一位天津老人來到我們村,說這兒是‘世外桃源’,找了家農戶住了十來天,臨走給了一千塊錢。”花市村黨支部副書記劉衛國說,這次機緣巧合,像一把鑰匙打開了封閉的山門。“原來好生態、好風光也能賺錢。”劉衛國說,村裡陸續有人自發開起農家院。靠著口口相傳,每年5月初至10月底,小山村天天都有旅居客。
花市村緊鄰北京市平谷區和天津市薊州區,依靠好生態吸引更多京津老人來康養旅居,是一條致富的好路子。村黨支部牽頭成立花市村旅游觀光合作社,制定標准、規范服務、改造民居,一家家農家院開起來、火起來。
“這是我連續第8年來了,每天在林中散步、在溪邊流連、在小院品茶,心曠神怡,連睡眠質量都提高了。”漫步在山楂樹下,66歲的天津市民陳偉生愛上了花市村。
隨著客源增多,想開辦農家院、擴大經營規模的村民也多了起來。
“建房、裝修,資金是難題。”劉衛國說,為破解瓶頸,興隆縣相關部門牽線搭橋、對接銀行,為村民爭取到低息貸款。
2019年,村民王鳳華用自己的積蓄和20萬元貸款,把平房改建成三層樓房,日接待能力提升到60人。截至目前,金融機構已累計向村民發放貸款1500萬元。
跨過一條清澈溪流,一棟安裝電梯的四層樓房映入眼帘。“來的都是老人,2021年建房時,我想裝部電梯方便他們上下樓。”村民郭晶石說,可由於村裡供電設施無法滿足電梯用電需求,計劃差點落空。
得知此事,當地電力部門專門為他家安裝了一台新變壓器,電梯房成了“金字招牌”。“今年接待客人已突破1萬人次,純收入有50多萬元。”郭晶石干勁十足。
幾年間,花市村變壓器從2台增加到13台,數字變化的背后是當地相關部門持續護航山村發展的努力。
臨近中午,花市村西進村路擴建現場仍熱火朝天,十幾名工人正在抓緊鋪設瀝青。承德把醫養康養和文旅產業作為第一主導產業全力打造,瞄准一個個堵點、難點精准攻堅。花市村的交通難題被興隆縣列為重點解決事項,由縣財政投入近170萬元、天津愛心企業捐贈和村民自籌50萬元,把西進村路由三米寬拓寬到五米寬,不久就能通車。
興隆縣“九山半水半分田”,和花市村類似的山村為數不少。為把花市村打造成吸引京津老人康養旅居的樣板,該縣從食品安全、醫療救治、規范經營等方面對花市村進行全面提升。
目前,縣市場監管局每月會定期進村開展食品安全監督檢查﹔縣農業農村局即將在花市村建設分散式小型污水處理站項目﹔村衛生室增加人員、設備等事項正在相關部門的指導幫助下積極推進﹔增加規范經營行為、防止惡性競爭等內容的新村規民約,將召開村民大會進行討論……
“冬天想來賞雪景的人很多,但由於房間太冷,大家隻能歇業。”劉衛國說,最近,縣裡正聯系金融機構為村民更新採暖設施提供金融支持,一年四季可游可住的目標,很快就能實現。(記者李建成 陳寶雲)
背景鏈接
承德市積極承接京津養老服務需求疏解,相繼與京津民政部門簽署框架合作協議,就產業項目外延、老年人外遷等達成一致。出台《加快建設京畿福地、老有頤養的樂享承德工作方案》,按照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並行、設施建設與能力提升並重、事業進步與產業發展融合的原則,全力打響“河北哪裡好·承德來養老”品牌。
目前,承德共謀劃實施醫養康養和旅游產業項目41個,總投資429.27億元。力爭到2027年,年接待老人康養500萬人次以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