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數字賦能,讓文物綻放新光彩

2023年09月05日09:19 | 來源:河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數字賦能,讓文物綻放新光彩

9月1日,游客在參觀避暑山庄古建筑數字化復原藝術展。馮 濤攝

9月1日,游客在參觀避暑山庄古建筑數字化復原藝術展。馮 濤攝

隆興寺摩尼殿室內三維激光數據採集現場。河北省古建院供圖

隆興寺摩尼殿室內三維激光數據採集現場。河北省古建院供圖

底蘊深厚的古建文物,像珍珠般散落在燕趙大地上﹔古朴典雅的古城古鎮,銘刻著滄桑歷史和時光痕跡……河北是文物大省,古建筑、古遺址、古墓葬、石窟寺、摩崖造像、石刻以及近現代文物等種類繁多,品類齊全。歲月淘洗之下,如何讓這些承載千年文明的歷史文化遺產與火熱的當代生活相結合綻放出新光彩?河北省文物工作者以數字化手段聚力賦能,不斷加強文物保護,提升其感染力和影響力,古老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

“數字化”讓文化遺產“永生”

9月2日,記者登上正定南門城樓舉目遠眺,古寺古塔、古街古樓映入眼帘,美麗的正定古城迎接著各地游客。秉持正確的古城保護理念,正定縣將恢復古城風貌與旅游開發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條古城保護與現代旅游相得益彰的發展之路。

而在高質量恢復古城風貌的過程中,數字化手段發揮了重要作用。以隆興寺為例,作為國內保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保存較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隆興寺充分反映出當時的建筑藝術審美觀。寺內薈萃了豐富的碑刻、壁畫、佛像等文物,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作為一份沉甸甸的歷史文化遺產,如何才能將其長久保存下來?

河北省文物與古建筑保護研究院(簡稱河北省古建院)針對隆興寺進行攝影測量建模、三維激光點雲數據採集制作,完成檔案資料、文物現狀、工程資料、管理情況、研究成果、區劃數字認定等調研評估工作。對隆興寺內建筑、建筑基址、石刻、造像、壁畫、壁塑等豐富精美、結構復雜的文物構成,進行全面詳細的數字化信息採集,數據成果將為隆興寺后續的保護、管理、展示和利用等工作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運用數字化手段獲取文物本體及其周邊環境的三維模型數據,可以達到厘米級、甚至毫米級精度,避免了傳統測繪當中人為測繪對文物的二次破壞。”河北省古建院數字信息部主任董旭介紹,數據成果的二次開發處理,還可以成為重要的展示資源,讓文物活起來的同時,有效緩解游客給文物安全帶來的壓力。此外,當文物受到突發性災害影響時,相關數據也可以作為保護修繕以及復原工作的重要參考。

據介紹,自2016年以來,河北省開展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數字化技術信息採集工作,建立了文物數據庫和信息共享系統,完成了987處文物保護單位的數字信息採集工作。同時,還開展了文物安全監管系統建設,通過採集安全監管信息,進行數據統計分析、移動應用和交換服務,實現文物資源和監管數據存儲、傳輸、鏈接,提高全省文物安全監管效能。借助高分辨率遙感衛星對長城、大運河線性文化遺產進行監測,形成動態數據資源庫,構建安全監測數據平台,推動文物保護與現代科技融合創新。

數字技術讓逝去的場景“復活”

承德避暑山庄始建於1703年,是我國現存佔地面積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和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然而,由於歷史原因,避暑山庄30余處園中園遭到嚴重破壞,現僅存遺址。

近年來,承德市文物局聯合中央美術學院組建避暑山庄數字化復原研究課題組,在對承德避暑山庄園中園數字化的建構探索過程中,“物質實體”被重新解析,“物理身份”也在不斷突破。數字化手段為避暑山庄園中園的全景呈現提供了真實的可能與技術支撐。

打開微信,對著牆上的二維碼掃一掃,一座坐南朝北、閣高三層的建筑便栩栩如生地出現在手機上,通過數字化手段,在大火中湮滅的清代三大戲台之一的清音閣得以重現,游客通過手機,近距離、多視角、沉浸式探索清代帝王的日常生活與精神世界。

“這就是我們避暑山庄數字化復原研究的成果。通過對古建、歷史、文化、藝術、園林等進行現代化復原研究與藝術展現,讓損壞的古園林建筑‘上線’復活、雲端‘再現’。”承德市文物局總工程師陳東介紹,數字化復原背后,有著大量艱辛的考証工作,他們要詳細考証每一座單體古建筑的平面基礎、大木結構、瓦面、外檐裝修等數據,有條件的情況下,還要對內部裝修、室內陳設、景觀布局等進行復原和梳理研究。

依據所有考証數據,課題組最終繪制出一座建筑的平面圖、立面圖、剖面圖等,進而制作出該建筑的3D實體模型,還通過虛擬建模、國畫創作、動態視頻等,直觀地展示出古建空間、形態及周邊環境,損壞的古園林建筑得以“復活”。如今,已完成清舒山館、梨花伴月、秀起堂、永佑寺等17處園中園遺址的數字化復原研究和假山、橋閘、清代寫實風景畫等3個專題研究,其余古建筑和園林景觀的復原研究工作也正在開展中。

承德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圍寺廟景區將不斷推進文物資源的數字化建設,借助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混合現實、感應現實等,讓數字化復原成果在更多的應用場景落地,為游客帶來暢快的文化享受和鮮活的感官體驗,充分感受世界文化遺產的風採。

數字技術賦能文化遺產傳承傳播

過去,博物館、展覽館對文化的展示,主要採用櫥窗展覽、單向講解等方式,缺乏數字化技術的運用,也缺少互動項目,難以讓參觀者產生情感共鳴,數字化技術則為觀眾提供了感知文化遺產的豐富手段,讓觀眾可以獲得集視覺、聽覺、觸覺於一體的綜合感官體驗。

打開河北博物院微信公眾號,在“三維賞析”欄目中,游客通過三維數字技術,零距離對話上百件活起來的文物。古老的紋飾、精巧的結構、定格的奇珍異獸,引領我們走向歷史深處。近年來河北博物院積極探索利用科技力量助力文物活起來的有效途徑,持續完善三維數據、影音資源內容建設,搭建藏品管理、數字化保護、預防性保護管理平台,以觀眾需求導向開展數據資源共享、文創開發、三維互動、智能導覽等功能應用開發,不斷提升文物數字化採集管理和展示利用水平。

其中,河北博物院文物數字化展示利用成果亮點紛呈。通過展陳多媒體設備、三維互動設備等,將珍貴文物進行全方位、多形式展示,實現公眾與精品文物之間的近距離交互﹔採用線上與線下結合、虛擬與現實結合、導覽與文創結合、服務與管理結合的設計思路,為觀眾提供一站式服務﹔開展AR眼鏡智慧導覽系統新探索,採用定制化的虛擬講解服務,以全息影像呈現於游客佩戴的AR眼鏡中……

“數字技術與文物藏品的碰撞,必將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傳播注入活力。”河北博物院副院長王然表示,該院將加速推進智慧博物院發展,把數字化廣泛應用於征集、保護、展陳、教育、傳播等博物院發展要素中,逐步提升博物院智慧服務、智慧保護、智慧管理水平,通過增強院藏文物數字化保存、數字化展示、數字化傳播,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講好中國故事。

河北省文物局通過網絡科技和智慧賦能,鏈接文物與當下人們的文化旅游生活,推出《跟著文物游河北》智慧語音導覽圖,一圖在手,可閱可聽,圖文並茂,回溯河北深邃文脈,飽覽河北風物勝景。同時,又推出《國保在冀》智慧語音導覽冊頁,通過圖文精美、輪廓清晰的線下明信片冊頁和智能便捷的國保智慧在線系統,進一步拓展了河北歷史文化的傳承傳播方式。(記者史曉多)

(責編:方童、付兆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這,就是回家的意義
  • 返鄉過年防疫小提示
  • 裸眼3D!“陸地航母”出征春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