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彩繪萬裡綠色長城(堅持“兩創” 書寫史詩·新征程 新輝煌)

本報記者 徐紅梅 吳艷麗
2023年06月18日08:3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治沙英雄王有德(油畫)曹自杰 邊 靜 馬良鈺
美麗中國——塞罕壩(油畫) 孔 亮
堅守·八步沙(中國畫)劉少寧
萬裡綠色長城圖(中國畫·局部)安玉民、王永鑫、石峰等集體創作

  日前,在內蒙古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出號召:“勇擔使命、不畏艱辛、久久為功,努力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從萬裡風沙線,到“地球綠飄帶”,歷時45年、造林3174萬余公頃的“三北”工程,被譽為“世界生態工程之最”,不斷筑牢祖國北疆綠色生態屏障,充分彰顯中國對全球生態安全高度負責的精神。多年來,美術工作者持續深入“三北”地區寫生,以多維視角、多元形式,彩繪中國綠色發展的動人詩篇,為共建美麗中國凝心聚力。

  描摹綠色畫卷

  6月17日,是第二十九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我國是世界上受土地荒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荒漠化土地主要位於“三北”地區。如今,這條東西綿延4400多公裡、跨越13個省(區、市)的風沙帶上,聳立起“綠色長城”,成為美術工作者表現時代新氣象的靈感來源。

  壯麗遼闊的內蒙古,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近十年來,內蒙古造林、種草、防沙治沙成效顯著。由中國美術家協會、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內蒙古自治區文聯組織實施的百米中國畫長卷《萬裡綠色長城圖》,便全景式展現了內蒙古12個盟市的草之茂、林之郁、水之秀、土之沃。該畫卷匯聚眾多美術工作者之力,以綠色長城的萬千氣象,表現了內蒙古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豐碩成果。

  河北塞罕壩林場,是“三北”工程建設的重要區域。荒原變林海的塞罕壩奇跡,成為近年來主題性美術創作的重要課題。入選“筑夢——我們的新時代美術攝影作品展”的譚智群油畫《美麗的塞罕壩》,是在實地寫生基礎上的藝術提煉和情感升華。作者以俯視的構圖,鋪展滿目蒼翠的美景。畫面左側,清澈的河流蜿蜒向前﹔畫面右側,白色的雁群逐綠翱翔﹔遠方,茂密的森林不斷延伸,風力發電機林立於山巔,畫面充滿生機與活力。同樣以俯視的角度處理構圖,孔亮油畫《美麗中國——塞罕壩》則以塞罕壩林場和塞罕塔為視覺中心,蔥蘢的綠意,將意境渲染得更加深邃。翁凱旋油畫《滄海桑田——塞罕壩的前世今生》,通過三聯畫的形式,在新舊對比中構建時空長廊,描繪出塞罕壩的時代變遷。

  一件件美術作品,以現實的書寫、情感的抒發,禮贊新中國防沙治沙奇跡,展現美麗中國的時代圖景。

  鐫刻“三北精神”

  “三北”工程背后,是動人的英雄故事。寧夏“治沙英雄”王有德、甘肅八步沙林場“六老漢”……無數平凡的造林人,以尺寸之功積千秋之利,成為防沙治沙的模范人物,也成為美術工作者著力塑造的英雄形象。

  雕塑家充分發揮以形塑魂的藝術特色,通過為英雄造像凝鑄治沙人的精神品格。比如,鮑海寧雕塑《治沙英雄——王有德》和岳森雕塑《治沙英雄——石光銀》,皆以概括的藝術手法,塑造了主人公手持鐵鍬、面帶微笑、立於沙丘之上的朴實形象。他們堅定的目光向著遠方,寓意心中滿懷信念和理想。彭漢欽雕塑《綠色造夢者》,則以浪漫主義的手法,表現了石光銀在林間漫步的情景,既是對現實的呈現,亦包含對未來的憧憬。

  畫家們強化繪畫的敘事性,著重描繪治沙人的樂觀與堅韌。雷曉輝中國畫《治沙模范牛玉琴》,以工筆手法細致勾勒了治沙女杰用人挖、肩扛、驢馱等方法在毛烏素沙海運輸樹苗的情形。作者以又高又陡的沙坡和頭頂的藍天為背景,通過下坡路上人物以及驢子努力后傾以保持身體平衡的動作描繪,生動展現了在沙海中植樹的艱辛,以及主人公持之以恆奮斗在治沙一線的韌勁。

  還有不少作品以群像敘事的手法,展現治沙人眾志成城、接續奮斗的歷史,彰顯“三北精神”。像邢開雕塑《沙海愚公——石光銀》,主人公身后聚攏著不同年齡的治沙人,塑造了共同防沙治沙的群體形象﹔劉少寧中國畫《堅守·八步沙》,表現了以“六老漢”為代表的八步沙林場三代治沙人正攜手奮進﹔郭維新油畫《塞罕壩的春光·植樹》,則不拘泥於具體人物,而是以更廣大的治沙造林群體為表現對象,致敬那些默默無聞卻讓荒漠變綠洲的奮斗者。

  從個體聚焦到群像剪影,美術工作者緊扣“三北精神”,打開現實題材創作的廣角,拓展了書寫時代生活的廣度與深度。

  構建生態美學

  生態文明視域下的美學建構,以及生態美學的中國話語,近些年成為社會領域廣受關注的課題。聚焦“三北”工程的寫生與創作,作為新中國美術寫生傳統的延續,既記錄時代新貌、開拓藝術新境,又豐富了生態藝術實踐,彰顯中華美學精神。

  中國書畫自古便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如今的美術創作雖然形式不斷創新,精神內核依然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出生於內蒙古的畫家劉金貴,對生態環境的變化體會尤為深刻。大地增綠,農民增收,是“三北”工程的真實寫照。劉金貴的中國畫《“人畜兩旺”的內蒙古》,便以大面積的綠色渲染廣袤壯美的大草原,體現內蒙古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在一碧萬頃的草原上,牛羊成群、馬兒歡騰、牧民生活幸福,一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美好景象。

  意境,是中華美學的重要范疇。意境之美,同樣體現在生態文明主題的美術作品中。“三北”工程擋風蓄水,讓“北大荒”重變“北大倉”。北大荒豐沃的土地,還孕育出了新中國版畫的重要流派——北大荒版畫。從早期的壯美,到后期的優美,風格獨特、成果繁碩的北大荒版畫一直以鮮明的藝術語言尋求意境的表達。如北大荒版畫創始人之一晁楣,一直用刻刀深情吟詠著拓荒史詩。從早期作品《一對天鵝》,到近年來創作的版畫《扎龍濕地》,均以詩意的藝術語言鋪展開萬物和諧的生態畫卷。

  以生態為內核的藝術創作也在不斷豐富形式、拓展邊界。裝置藝術、數字藝術等新藝術形式異軍突起,為探討生態話題提供了更多可能。比如第五十九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館“元境”主題展,借助裝置、數字作品等探討當下人與技術、人與自然共生的關系。除此之外,強調節能環保的生態雕塑、生態建筑等也流行開來,倡導新的生活方式。還有不少藝術家實施生態藝術鄉建計劃,通過斑斕的“五彩稻”等,實現糧景“雙豐收”。

  綠色發展,讓中國樹立起“生態治理的國際典范”。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推進和“三北”工程的持續開展,以中國哲學為內核的生態美學,將面臨更多新機遇、打開更多新空間,也必將引導藝術實踐,為繪就更多綠色畫卷提供創新土壤。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3年06月18日 08 版) 

(責編:林福盛、方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這,就是回家的意義
  • 返鄉過年防疫小提示
  • 裸眼3D!“陸地航母”出征春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