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吹來新農潮
——河北樂亭推動新型農業發展見聞

手機當成“新農具”、直播成為“新農活”、科技變身“新農資”……時下,河北省樂亭縣涌動起陣陣活力“新農潮”。從粗放式“紅海”走向精細化“藍海”,現代農業的新“打開方式”為當地鄉村經濟拔節生長提供了不竭動力。
90后“育苗男團”的“管理密碼”
在傳統農業中,農業生產是揮汗如雨、勤耕不輟的艱辛勞作。淳朴的樂亭農民把辛勤融入血脈,夏“種”三伏、冬“植”三九,將樂亭打造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冀東糧倉”。
河北樂亭一家育苗工廠內,工人正在檢查秧苗長勢。 侯亞婷攝
區別於過去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固有形象,如今的樂亭新農人具備了更前沿的思想意識,有文化、懂技術、會管理,並且逐步向職業化、專業化過渡。
“我們在大棚裡裝上了感應器,可以隨時通過手機實時查看棚室內秧苗情況,現在隻需按個開關、做個選擇,就能根據溫度和濕度的變化調節放風的時間與時長。”在樂亭汀流河現代農業園區盛禾育苗基地,90后負責人李志峰介紹。
新農人新在“新理念”。以李志峰為首的90后“育苗男團”把“青青秧苗”掌控於“方寸屏幕”之間,通過無線傳感器網絡獲取秧苗實時生長環境中的溫濕度、光照強度等信息,對每個節點的數據進行存儲和管理,使大棚管理呈現出智能化、數字化全新模式。以往秧苗在不同生長周期曾被老一輩農戶“模糊”處理,如今在李志峰眼裡都能用信息化智能監控系統進行實時定量“精確”把關。
“既對育苗感興趣,又對電子設備情有獨鐘。一畢業我就拉著弟弟們組建了一個小團隊,到山東壽光學習先進的秧苗管理技術。”李志峰說。
從會種植到“慧”種植,李志峰等新農人十分重視對農業新興領域知識的汲取。“每個季度我們都會出去學習,物聯網、人工智能、無土栽培等方面都有所涉及,定期學習能讓我們保持狀態,常學常新。”
在他們經營的7個大棚裡,常常不見其人,生產也照舊不誤。“我們90后就是愛‘偷懶’。”李志峰笑道,“通過運用高效的技術手段進行育苗管理,真正實現了節本增效。”
“綠寶石”、博洋9號、“花姑娘”都是盛禾育苗基地的暢銷品種。李志峰等人還經常依靠網絡做足市場調研,通過掌握“大數據”找准“大市場”,每年引進優質品種10余種,將產量高、品相好、受市場歡迎的新品種進行大規模推廣,帶動輻射周邊瓜農共同增收。
青年是鄉村振興的“生力軍”,在新技術運用、新業態推廣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樂亭相繼出台《樂亭縣農村實用人才選拔管理暫行辦法》《關於開展優秀農村實用人才選拔活動的通知》等一系列積極有效的人才政策,吸引新農人將先進技術和豐富經驗帶回家鄉,通過示范帶動喚醒鄉村發展潛能,幫助越來越多父老鄉親走上致富路。
一鍵收獲流量和銷量
“青春樂亭”“助農電商”“我們如此熱愛樂亭”……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位於樂亭縣胡家坨鎮電商廣場的涂鴉集裝箱建筑顯得尤為艷麗活潑,布滿卡通字體的手繪牆面與周邊農村房屋相互映襯發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強烈的視覺沖擊使其成為當地新一代網紅打卡地——全縣首個農村電商平台。
樂亭縣胡家坨鎮電商基地。 侯亞婷攝
近年來,樂亭縣樹立敏銳的互聯網思維和市場化思維,深入探索農業新業態、新模式,以電商直播拓寬農產品銷售路徑,為傳統農業插上了數字翅膀。
“種得好更要賣得俏!”胡家坨鎮農村電商平台負責人崔家旗介紹,“我們每天通過電商銷售平台銷售農副產品10余噸,日銷售額達10萬元。”
胡家坨鎮電商平台銷售以本地優質農產品為主,紅薯界新晉網紅“西瓜紅”、精品甜瓜、設施仙桃等特色商品應有盡有,村庄附近分散的小農戶通過一根網線就能輕鬆對接整個互聯網大市場,大幅縮短了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百姓餐桌的供應距離。
樂亭縣胡家坨鎮電商基地,帶貨主播人正銷售紅薯。 侯亞婷攝
為了使電商產業鏈發展得更為完善、成熟,胡家坨鎮還謀劃注冊了“大釗田園”本土電商品牌,開辟線上專供生產線,把原來放在麻袋裡的香米雜糧統統裝進精致小包裝,通過進一步做好“土特產”文章,為農村致富、農民增收提供新路徑。
“這種生產、加工、包裝、流通、銷售一體化的模式,不僅節省成本,還能創造出更多就業機會。”崔家旗說。
近來,胡家坨鎮充分發揮進駐企業網紅孵化資源優勢,大力培養本土電商直播人才,將村干部、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等人群列為重點培養發展對象,圍繞電商基礎知識、電商主播實用技能、售后服務與技巧等內容集中培訓。同時,積極征選各村有意願能力從事電商工作的群眾,制定培訓輔導及孵化方案,提供電商實踐崗位,廣泛帶動身邊農民群眾依靠電商創收致富,讓電商經濟助農、惠農,全方位助力鄉村振興發展。
放眼全縣,面對同質化的電商市場競爭,多肉、鮮花、盆景等產品也逐漸發展起來,產業模式不斷創新,既滿足了市場需求,也拓寬了銷售渠道。
魚菜混搭的“黑科技”
走進樂亭龐各庄鄉闞田村“魚菜共生”農業示范園,池中一尾尾鬆江鱸魚和紅尾鯉魚暢游正歡,生菜、芹菜等水培蔬菜鮮嫩碧綠、飽滿豐盈,蔬菜根部的水與魚池裡的水進行著24小時不間斷循環交流。
樂亭縣龐各庄鄉闞田庄村的“魚菜共生”項目現場工作人員正在採收生菜。 侯亞婷攝
在這裡,養魚不換水,魚能鮮活成長,種菜不施肥,菜更有機新鮮。闞田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李瑤介紹,該村魚菜共生項目將微納米氣泡技術與魚菜循環系統結合起來,通過引進的微納米氣泡水發生裝置把氣體用高速旋回切割方式溶入水中,快速制取微納米氣泡水,提高氣體在水體中的溶解效率,為魚類提供充足的氧氣,再通過循環系統將微納米氣泡水運送至植物根系,促進植物生長。
經過以上過程,便可以實現魚肥水、菜淨水、水養魚的效果。有了“黑科技”的“加持”,闞田村大棚每畝經濟效益在8萬元左右,能比普通的大棚翻上一番。
樂亭縣龐各庄鄉闞田庄村的“魚菜共生”項目現場工作人員正在給魚喂食。 侯亞婷攝
應用溫室櫻桃籬壁式栽培獲得國家發明專利,首創設施蔬菜採用嫁接、吊蔓、挂二幕等技術,綠色防控技術,溫室智能溫控系統,節水灌溉技術,智能5G病虫害監測……眼下全縣農業科技成果層出不窮。
為讓更多農業科技成果盡快轉化、落地,服務本地農業發展,樂亭先后多次召開會議專題研究農業科技工作,將共建先行縣列入鄉村振興賦能行動,列入全縣“八大行動、十大工程”之一,同時出台了《關於鼓勵支持轉型和創新發展的20條措施》等多項有利於農業科技持續發展的規劃計劃。
目前,樂亭聚焦四大主導產業,積極與中國農大、河北農大、河北省農科院、蔬菜花卉所、濱海水稻所、昌黎果樹研究所,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大連海洋大學、唐山農科院等單位長期對接,通過開展技術講座、現場指導、電話或視頻連線等方式,解決多項技術、品種問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