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路上話變遷:使命在肩 初心如磐

何淼 祝龍超

2021年06月27日20:10  來源:黨史學習教育官網
 
原標題:紅色路上話變遷:使命在肩 初心如磐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使命在肩,初心如磐。

為迎接中央領導和中共中央機關從陝北轉移到北平,晉察冀邊區交通管理局從1947年到1949年短短兩年間,組織軍民整修、改建、修補了多條道路,如阜平通往陝北、阜平通往西柏坡,以及西柏坡通往北平的道路等,其中西柏坡通往北平的道路也是大家所熟知的“趕考路”。

時光荏苒、歲月變遷,七十余年過去了,曾經的土石路已經被平整的瀝青路取代,曾經的鐵鍬、鑿子也被大型工程機械所取代,修路的人也換了一批又一批,但這些紅色道路上承載的扎根人民、服務人民、為人民謀幸福的紅色傳承與初心卻從未改變,反而因為歲月積澱而歷久彌新。

圖為西柏坡紀念館展板。人民網記者 何淼攝

路變了,“路”也沒變

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河北公路史》上記載,1947年初,晉察冀邊區政府指示,要求將西柏坡至陝北道路河北段由馱運路修整為大車道,由邊區政府交通局組織施工。同年冬和次年春,冀晉行署再次發動群眾整修了阜平至長城嶺及阜平至西柏坡一線的道路,修建標准要求能夠通行汽車。

“那會兒的施工條件真的很艱苦,百余裡的施工線路,其中有三分之一是陡峭崎嶇的山路,施工全靠兩隻腳走路。幾天活兒干下來,腳底板有多大,磨出的血泡就有多大。”當年參加紅色路修建的95歲老人王德仁回憶起那段日子。

“1948年初,邊區接到上級緊急指示,要求搶修阜平到西柏坡的道路。春節剛過,我們工程隊就頂著零下二十多度的嚴寒開赴工地。”王德仁回憶,有些地段需要在懸崖峭壁上鑿石埋炸藥,作業異常危險,但大家都搶著上爭著干,沒有一個人因為危險而畏縮不前。最終,經過兩個多月的奮戰,全段根據要求按期建成。聊起七十余年前的往事,王老記憶深刻、聲音洪亮。

時光荏苒,當年的土路已被如今一條條寬闊的高速公路所替代。以西阜高速(太行山高速西阜段)為例,高速路於2011年4月開工,2018年底建成通車,全長58.7公裡,是一條集紅色、綠色、文化旅游為一體的重要旅游通道,也是河北省構建“大西柏坡”區域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西柏坡紀念館研究室副主任史進平是土生土長的西柏坡人,她回憶說,上高中那會,要擠山間的公共汽車花費好幾個小時才能到平山縣城。高速修通了,一個多小時就可以到石家庄。

史進平表示,道路修建帶動了紅色旅游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走進西柏坡,走進革命老區,有更多的人能夠了解歷史,了解我們的黨。同時,道路周邊的老百姓也慢慢富起來了。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離不開道路的暢通。”

圖為西阜高速航拍。中建路橋集團供圖

國家統計局2019年發布的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報告顯示,70年來,我國交通基礎設施加速成網,綜合運輸保障能力大幅提升。2018年末,全國公路總裡程達到484.7萬公裡,是1949年的60倍﹔高速公路總裡程14.3萬公裡,居世界第一位。

截至2020年,兩項數據分別上升為519.8萬公裡和16.1萬公裡。

“發展太快了,變化太大了。”談到幾十年時間國家發展、道路變遷,王德仁感嘆,“這輩子,值!”

路通了,老百姓的日子自然就過得紅火起來。家住西阜高速出口張家庄村開飯館的尚大姐有著深刻地體會,“每年一到五一假期,來漫山花溪谷、五岳寨國家森林公園玩的車都能排成一條長隊,有時候能堵到高速口。別看隻有‘五一’到‘十一’五個來月的時間,可開這麼一個小館子比一年土裡刨食收益要強不少呢。”

北營村是通往五岳寨必經之路,村裡農家樂的李老板以前只是靠廚藝開個小飯館,高速路修通了,他果斷投入資金,蓋起了三層小樓,搞起了農家樂。

“要想富先修路,路通了我還怕啥啊。”提起當年的決定,老李笑得合不攏嘴。

據老李講,每年從五一開始,一到周末房間基本能訂滿﹔寒暑假時,房價上浮百分之四五十,仍舊是爆滿。“路通的好啊,要不大伙兒怎麼脫貧奔小康。”

路變了,變得好走了,但“路”也沒有變,還是那條帶領人民過上好日子的“幸福路”。

人變了,“人”也沒變

曾擔任原河北省公路工程大隊(中建路橋集團前身)大隊長的王德仁,出生於1926年。1947年,他以河北省青縣第五區區長的身份調入晉察冀邊區交通管理局工作,曾參與了阜平通往陝北、阜平通往西柏坡道路的整修。1949年春,老人還參加了中共中央機關從西柏坡向北平搬遷的備用道路(平大公路)的搶修。

作為國家道路交通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親歷者和見証者,王德仁對“變化”這個字眼有著很深的感慨。王德仁說,他們那會兒修路基本靠人力和簡單的工具,根本不敢想象修路能像現在這樣。有些新設備可能都叫不出名字來,更別說原理了。現在修路的小娃娃們都是大學畢業,好多都是博士、碩士。

“比不了,但這樣就對了。”王德仁笑著說。

圖為張冠濤在進行道路測量。人民網記者 何淼攝

“90后”的張冠濤就是王德仁口中的小娃娃,大學畢業后他成為了中建路橋集團的一名測量員。出生在路橋家庭的他坦言,小時候對於常年在外奔波的父親,心裡是有埋怨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張冠濤對於傳承和責任兩個詞的分量和含義有了更深的理解,就像歌詞裡唱的那樣,“長大后我就成了你”。

“常年在外風吹日晒雨淋,確實很苦,但這樣能夠體現我的真正價值,用一個人的苦換千萬人的甜,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我也希望成為父親那樣的人。”愛笑的張冠濤一臉嚴肅地說。

“都說修路人不走好路,修好了就不走了。但我們讓更多的人有平坦的大路走,這是值得的。”張冠濤的父親張安民用一句話總結了他幾十年的工作。作為在一線奮戰多年的“老路橋人”,他的心裡有個暫時無法實現的小願望。“等我退休了,我要把我幾十年參與修建過的路都走一遍。這些路越來越寬、越來越平坦,沿途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好,我為我自己感到自豪,我更為黨和國家感到自豪。”

人變了,但“人”其實也沒有變。王德仁、張安民、張冠濤……一代代路橋人在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的初心。他們為什麼有如此的堅持,因為他們不是一個人在奮斗,是有著像堅強后盾一樣的集體在引領、支持著他們。

就像中建路橋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吉誠在集團黨史學習教育時所說的:“中建路橋集團在7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始終從黨的奮斗史中汲取前進的勇氣和力量,伴隨著共和國成長。在新時期的改革發展中,集團將繼續傳承紅色基因,賡續黨的精神血脈,以革命者的大無畏奮斗精神,參與到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浪潮中。”

幾十年來路橋人秉持初心的做法,不正是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謀發展、謀幸福的真實映照麼?

“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始終沒有變。”

在談到“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時史進平這樣說,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靠實際行動扎根人民、服務人民,因而得到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堅定擁護。

“中國共產黨人有初心,且從未改變。她的初心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責編:張曉博、祝龍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