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島市盧龍縣鄭庄村變身和諧富裕村

2021年04月12日09:05  來源:河北日報
 
原標題:蔬菜種植“種”出紅火好日子

同心奔小康

蔬菜種植“種”出紅火好日子

——秦皇島市盧龍縣鄭庄村變身和諧富裕村

4月6日,春光正好,楊柳吐新,生機盎然。

秦皇島市盧龍縣鄭庄村的街巷內,村民們吃過早飯,便一一出門向自家蔬菜大棚走去。

大棚內,茁壯的秧苗已有10厘米高,晶瑩的葉片在陽光照射下青翠欲滴,飽含生機和希望。

“種植春棚西紅柿是村民們的主要收入來源,鄭庄村能改變過去的落后面貌,成為和諧富裕的小康村,靠的就是這個產業。鄭庄村曾是遠近聞名的落后村,村裡的改變要從李書記上任說起。”鄭庄村黨支部副書記藺芝良說。

找准致富產業,摘掉落后貧困帽

“2006年以前,村裡經常發生聚眾賭博、打架盜竊、上訪告狀的事情。”藺芝良說,周邊村民都知道一句順口溜——“鄭庄鄭庄,庄正人歪”。村內無礦無企業,村民致富無路,幾任村干部也都是干一屆就走人。

更嚴重的是,干群矛盾大,村干部往東,村民一定往西,每次村黨支部、村委會開會,人永遠到不齊。

“2006年初,競選時就向全村承諾,如果不能帶領村民闖出個名堂來,我就主動辭職。”原鄭庄村黨支部書記李志均說,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找一條能讓村民脫貧致富的路。

致富路去哪兒找?上任不到一周,李志均便借來一輛夏利車,去周邊鄉鎮進行考察。

聽說村干部去找掙錢的道兒,不少村民紛紛表達脫貧的願望。李志均一統計人數,竟然有20多人。

經過幾天考察,村裡決定規劃110畝地,種植春棚西紅柿。“當時建個大棚5000元左右,村底子薄,這種投入少的產業更適合我們。”

隨后,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一起,到灤南縣買搭春棚的竹竿兒。“我們一根一根地挑,生怕糟蹋了鄉親們的錢。”李志均說,挑好竹竿兒,為趕時節,他們顧不上2月底天氣寒冷,連夜坐拖拉機往回運竹竿兒。

搭棚、播種、施肥……轉眼便到了夏天。西紅柿成熟了,畝產2500多公斤,雖算不上大豐收,但讓村民看到了脫貧的希望。

可高興沒幾天,銷售難題便擺在了村民面前。

“第一年種西紅柿,品質一般,沒人願收。”村委會秘書張文強回憶說,為不讓西紅柿爛在地裡,村民不得不以0.2元/公斤的價格賤賣了西紅柿。

受此影響,部分村民開始拆棚。“萬事開頭難,隻要肯努力,沒有過不去的坎兒。”李志均說,2006年底,村干部開始四處跑市場,找銷路,提前為來年做准備。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7年,有了銷售渠道,村裡西紅柿剛收獲就銷售一空。“當時每畝毛利潤能達到5000多元,村民一下子回了本。”張文強說,從那一年開始,鄭庄村村民找到了脫貧之路。

壯大種植產業,形成合力奔小康

見到回頭錢,村民樂了,但李志均卻輕鬆不下來。他思考的是,產業要穩固,還要在種植、銷售及科學管理上不斷進步、創新,否則就會被市場淘汰。

李志均組織幾名村干部成立了盧龍縣鄭庄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對入社村民實行統一購種、統一管理、統一培育、統一銷售的“四統一”經營管理模式,李志均任合作社理事長。

同時,村裡從縣裡、各地高校請來農業專家,幫助村民解決種植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這時,鄭庄村種植的西紅柿品種已改為畝產高、果肉厚、耐運輸、耐儲存的“印第安”西紅柿。

“2008年第一次種植‘印第安’,產量達到11000公斤/畝,村民每畝毛收入過萬元,比前一年翻一番兒還多。”張文強說,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加入合作社。

西紅柿3月播種,7月收獲,其他時間讓地閑著?村民開始摸索種植其他作物,黃瓜、韭菜、豆角……村民們試了不少品種,最終選擇了黃瓜。

“種黃瓜和西紅柿技術接近,這是選擇黃瓜的原因。”李志均說,種黃瓜的收入能頂村民全年成本,西紅柿的毛利潤直接變成純利潤。

2020年,村裡又引進品質更高、售價更貴的“施貝得”西紅柿﹔2021年,村裡號召村民把種子交給育苗公司,提高出苗率……

“今年我家把種子交給育苗公司,出苗率接近100%,不服不行。”種植戶張愛國說,自家育苗,出苗率80%左右,花錢育苗,乍一看多花了錢,但算總賬省錢。

通過十多年的努力,鄭庄村蔬菜大棚發展到600多畝,所有適合建大棚的地方都被利用了。全村80%的村民以此為生,全村人均年收入達到2.2萬元。

發揮黨員作用,建設和諧新農村

村民錢袋子鼓了就算過上小康生活了?鄭庄村還有更高的追求。

“不僅要讓村民收入變高,更要讓其素質變高。”李志均說,2008年,村裡把村中心的污水坑填平,建成了一個佔地12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

“有一件事很能說明鄭庄村百姓精神面貌的變化。”李志均說,建文化廣場時,市文明辦送來了1萬多株花木,花是下午送來的,當天不種,影響成活率。如何讓這些花木盡快種上,讓村干部犯了愁。

村委會主任周鐵民說,他們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用大喇叭廣播了這件事。誰想,不到一小時,村裡多半村民都來了,出車的出車、出力的出力,即使到了飯點兒,大家也都沒有停下來。

“那是2008年5月24日,到啥時候我也忘不了那一天。”周鐵民說,這件事讓他感覺到,村民對村干部充滿了信任。

老黨員周鐵禾今年65歲,2018年夏天刮大風,幾家村民大棚被刮塌。他聽說后,放下手中的農活,與其他10多名黨員幫助村民重建大棚。

在鄭庄村,無論誰有困難,准有村干部、黨員幫忙解決,無論是春天播種插秧,還是夏天收獲西紅柿,村干部都會帶頭幫忙。

這幾年,鄭庄村先后獲得“市級精神文明生態村示范村”“省級文明村”“河北省移風易俗先進村”及“全國文明村”等稱號。

如今的鄭庄村,村民富了,村貌變了,人心順了,風氣正了。農閑之余,村民在廣場上打起鑼鼓,扭起秧歌,跳起了廣場舞,日子越過越紅火,他們的心裡樂開了花。(河北日報記者郭猛、孫也達 通訊員張永輝)

(責編:何雪薇、祝龍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