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書記在俺村︱呂曉勛:從小事入手,把實事做實

2020年10月08日08:33  來源:河北日報
 
原標題:從小事入手,把實事做實

第一書記在俺村

從小事入手,把實事做實

——記人民日報社駐灤平縣於營村第一書記呂曉勛

目前,於營村已形成了以光伏產業為依托,多個農業項目共同發展的多元產業格局。圖為呂曉勛(右)正在和村民包裝紅薯。 河北日報記者 陳寶雲攝

9月15日,秋雨綿綿,灤平縣平坊滿族鄉於營村四周的群山雲霧繚繞。山腳下,道路兩側五色花帶與白牆黛瓦的民居相映成趣,呈現出一幅美麗鄉村的彩色畫卷。

剛走進村民服務中心,記者便聽到陣陣笑語。“郝所長,供電部門太給力了,變壓器一增容,民宿用電就無憂了。‘京郊休閑地、生態光伏村’的目標就能加快實現啦!”人民日報社駐於營村第一書記呂曉勛,緊握著鄉供電所所長郝宗輝的手表示謝意。

駐村兩年多來,呂曉勛扑下身子、沉下心來,從百姓所思所盼的小事入手,把關乎村庄發展的實事做實,和鄉親們攜手甩窮帽,共同邁向全面小康。

“小呂子”是踏實干事的人

皮膚黝黑、面龐清瘦,戴一副近視鏡,現任人民日報社評論部政論研究室副主編的呂曉勛,就像個農村青年。

“呂書記現在是一手拿筆頭,一手拿鋤頭。”一旁的村黨支部書記陳永笑著說,於營村4個自然村、8個居民組、308戶、901人,呂曉勛無一不知。

2018年8月,呂曉勛主動報名,到單位對口幫扶的灤平縣鍛煉,擔任於營村第一書記。當時的於營村,黨組織軟弱渙散,村裡矛盾、糾紛積壓,近三分之一農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村容村貌臟亂差,村民精神面貌萎靡不振……

“寫”好於營村脫貧攻堅這篇文章,困難重重。

“問他干啥的,他說是新來的第一書記,我心裡咯噔一下。”至今,70歲的孫國忠對初見呂曉勛的場景仍記憶猶新。老孫深知農村諸事繁雜,“一個大學生,咋懂農村這些事兒?”

老孫的懷疑,也是呂曉勛的心中之憂。“沒有農村工作經驗是最大短板。”呂曉勛說,單位同事鼓勵他,干好扶貧工作與寫好稿子異曲同工,隻要用好“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諸事可解。

隨后,老孫看到的,是每天騎著電動車,起早貪黑逐戶調查的呂曉勛。

家裡幾口人、主要收入來源、致貧原因……行程600多公裡,村民家的情況記滿好幾個筆記本。“這項工作雖然耗時費力,但拉近了與村民的距離,對村情民願有了直觀認識。”隨后,呂曉勛手繪出“於營村導引圖”,每位農戶姓名、所住位置、所屬小組、是否常住等等,都清晰明了。“紅框是2018年脫貧戶,紫框是低保、五保、重病、殘疾戶,綠框是一般戶,黑框是長期不在村戶。”呂曉勛對村裡的情況了如指掌。

有一次,陳永想考考呂曉勛,“我帶他在村裡轉,隨機指了幾戶,問他是誰家。沒想到,他不僅對答如流,就連一處沒人住的老房子,都能說出戶主是誰。”

為及時了解村民心聲,他建立了“於營村務”微信群,吸引380名村民加入。微信群有村民反映,沒路燈,夜晚出行不便。呂曉勛馬上行動,很快就安裝了路燈,村裡到處亮亮堂堂。孫國忠說,這件事讓他認定,“小呂子”是踏實干事的人。

隨后,筑河壩、平整村路、民居外牆保溫、幫村民要回拖欠的工錢……件件實事,讓百姓更加信任工作隊,也看到了於營村的希望。

在於營村史館,記者看到這樣一封信:“敲竹板,響連天,村容村貌換新顏。家家通上水泥路,河西架起橋兩座……”朴實而飽含深情的語言,道出了村民心聲。

發展產業,為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

“呂書記,中午到我們家吃飯吧,蒸了鍋肉餡包子。”一見到呂曉勛,正在清掃街道的王桂蘭便走了過來。過去,王桂蘭因丈夫患病,家裡債台高筑。

在於營村,像王桂蘭這樣的貧困百姓,有將近三分之一。“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呂曉勛認准了發展方向。

“后溝這片山,原來是百姓砍柴火的荒山。”站在山頂,呂曉勛指著鋪滿山坡的光伏板說:“過去的荒山如今已成了‘陽光銀行’。”2018年,呂曉勛協助村裡積極聯系灤平晶潤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實施60兆瓦光伏扶貧項目。項目為村民提供就業200人次,人均月增收3000多元。

在縣裡的支持下,村裡還為建檔立卡戶設立了保潔員,防火護林員,巡河、護路、治安公益崗等崗位。王桂蘭也成了村裡的衛生保潔員,每月收入400元。去年,村裡又引進碧桂園苗木扶貧項目,靠打零工,王桂蘭每天還能掙百八十元,她的日子開始好了起來。

打開呂曉勛的微信,他在朋友圈發布最多的就是推銷當地的秋葵、紅薯、土豆等農產品。他就一個心思:讓百姓得到實實在在的收益。

“今年13畝秋葵毛收入能超過7.5萬元,加上土地流轉金、務工收入,能幫助30多戶村民增收6萬多元。”呂曉勛說,因地制宜、穩扎穩打發展扶貧產業,才能讓百姓穩定增收。

呂曉勛還引導幫助村集體建成了土豆、蘋果、梨等一批小菜園、小果園,形成了以光伏產業為依托,多個農業項目共同發展的多元產業格局。2019年底,於營村建檔立卡貧困戶93戶、297人全部脫貧。截至目前,於營村村民有超過500人次,通過土地流轉、項目務工、利用扶貧資金入股合作經營等方式,有效增收400多萬元。

在做實事過程中找到了“向下生長的力量”

“脫貧后是否該閑一閑?不行。”呂曉勛認真地說,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019年至今,於營村先后啟動實施了道路、橋梁、生態壩、引調水、飲水安全、污水處理、街巷改造、廁所改造、民居外牆保溫等10項工程。呂曉勛引導村“兩委”干部抓住機會、主動作為,在改善村容村貌的同時,發展鄉村旅游項目,進一步增加村民收入。

“可以利用長期閑置的30套老舊房屋,改建翻建成民宿。”呂曉勛與黨潤公司經理趙廣文商討起於營村旅游發展大計。

“咱們的定位是‘京郊休閑地、光伏生態村’,客源主要以北京為主。”呂曉勛說,現在電動汽車越來越多,綜合服務中心建設應該同步考慮配建充電樁。兩人在交談中,一張以“有機農業、民宿休閑、生態康養、研學教育”為核心產業的A級景區藍圖愈發清晰。呂曉勛說,一定要把“我感興趣”的計劃,轉化為“我們都感興趣”的項目。

“如果沒有在扶貧一線的實際工作經歷,很難走進百姓心裡。情感上形不成共鳴,就聽不到他們的心聲。在為老百姓做實事的過程中,我逐漸找到了‘向下生長的力量’。”呂曉勛說。(記者陳寶雲)

(責編:陳思危、史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