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讀河北民生事︱筑牢“網底”,讓群眾在家門口看好病

2020年10月04日08:48  來源:河北日報
 
原標題:筑牢“網底”,讓群眾在家門口看好病

去哪兒看病?家門口。這是吳玉蓮和李寶軍共同的選擇。

吳玉蓮是承德圍場半截塔鎮布都溝村村民,有個小病小痛啥的,願去村衛生室看,“小劉大夫醫術好,花錢少,真不賴!”

這不,她最近覺得有點不舒服,就來到村衛生室找村醫“小劉大夫”——劉聲鑫。

“血壓有點高,降壓藥可不敢斷!”劉聲鑫給吳玉蓮檢查后叮囑道。他告訴記者,自己2013年畢業於承德職業護理學院臨床醫學專業,通過統一考試成了村醫。現在村衛生室與鄉鎮衛生院標准逐步統一,診室、治療室、公共衛生室和藥房等樣樣俱全,來看病的人明顯多了。

李寶軍是張家口宣化區崞村鎮黃家梁村村民。今年年初,他因腦梗到崞村鎮衛生院就診,該院遠程醫療會診中心將病例上傳至區人民醫院,區裡專家的會診結果很快反饋回來,鎮衛生院再予以治療。不久,他就出院了,高興地說:“現在真高級,在鎮衛生院住院,給看病的卻是城裡大醫院的主任。”

李寶軍所說的“高級”,是指宣化區的醫共體和醫聯體。2019年,該區投資420萬元在所有鄉鎮衛生院建起遠程會診中心,並與區人民醫院等7家區內醫療機構建成醫共體。醫共體再往上對接,與北大醫院、航空總醫院等醫療機構建成40多個醫聯體。

眾多群眾看病的首選是在家門口,體現了我省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的穩步提升。

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是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網底”,承擔著群眾健康“守門人”的職責。可在五年前,我省醫療資源配置不均衡,眾多“守門人”服務能力弱:缺少好醫、好藥、好設備,基層醫務工作者很難與大醫院對接。

問題是一道坎,邁過去就是一片新天地。“十三五”期間,省委、省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出一系列暖民心的決策部署:2018年,印發《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推進遠程醫療服務覆蓋全省所有醫聯體和縣級醫院﹔2019年,實施基層衛生健康服務能力提升工程﹔2020年,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工程被列入20項民心工程,提出年底前每個縣至少建成1個緊密型醫聯體、全面推開鄉(鎮)衛生院與村衛生室一體化管理和實現鄉村一體化管理全覆蓋等目標。

一項項務實舉措,促進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資源下沉。喜人的變化,越來越多地發生在老百姓身邊——

設施越來越齊備,基層衛生機構“壯”起來了。

截至目前,全省行政村實現村衛生室和鄉村醫生全覆蓋,今年1329家鄉鎮衛生院將完成對村衛生室人員、工資、財務、藥械、業務、管理、准入退出、培訓教育、績效考核、獎懲等“十統一”管理,實現鄉村一體化管理全覆蓋目標。康復醫療服務能力提升工程中,全省初步建成29家康復醫療機構,完成率100%。

管理越來越科學,基層醫生水平“提”起來了。

省衛健委等五部門今年出台《關於進一步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的若干措施》規定,錄用到村衛生室的鄉村醫生,應當具備執業(助理)醫師、鄉村全科執業助理醫師或鄉村醫生執業証書等相應執業資格。截至今年8月,全省每萬名居民擁有全科醫生2.42人,提前完成國家“十三五”下達的任務目標。

隨醫療水平一起提高的,還有待遇。我省推出提高鄉村醫生薪酬待遇、完善養老社會保障等一系列激勵鄉村醫生的政策。“咱‘赤腳醫生’終於穿上‘鞋’,沒有后顧之憂,更能一心一意為村民服務了!”邢台市南和區北師村村醫師軍強從醫20多年,一直被稱為“赤腳醫生”。

服務體系越來越完善,大醫院“搬”到家門口了。

“十三五”期間,遠程醫療服務體系不斷向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延伸。截至目前,全省129家緊密型縣域醫聯體已全部完成組建工作。

不僅讓群眾看得上病,還要讓群眾看得起病。

城鄉居民高血壓糖尿病門診用藥政策范圍內統籌基金報銷比例為50%,不設起付線﹔著力提升醫保待遇保障水平,降低城鄉居民大病保險起付線﹔今年將基本公共衛生人均補助標准提高到74元……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據了解,明年我省將全面開展基層公共醫療服務體系建設活動,進一步提升常見病和多發病診療、健康管理、危急重症病人的初步現場急救、轉診等服務水平,不斷優化基層公共醫療服務供給。(記者趙建)

(責編:陳思危、史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