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保定學院"西部支教優秀群體":唱響新時代青春之歌

2020年07月25日08:51  來源:河北日報
 
原標題:唱響新時代的青春之歌

唱響新時代的青春之歌

——保定學院“西部支教優秀群體”記事

7月19日,保定學院黨委書記胡連利向2020屆西部支教應屆畢業生劉家君授旗。 河北日報通訊員 米建軍攝

“我是侯鵬毅,是廣西百色市田東縣右礦中學的一名教師。”

“我是劉家君,是新疆巴州輪台縣的一名基層工作者。”

“我是李晶晶,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37團學校的一名教師。”

……

他們是保定學院2020屆西部支教應屆畢業生,將追隨學長們的足跡,奔赴祖國西部。

好兒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奮斗無悔。2000年,保定學院15名畢業生遠赴新疆且末縣任教,吹響了該校畢業生到西部建功立業的號角。

“多年來,一批批有理想、有擔當的青年,像你們一樣在西部地區辛勤耕耘、默默奉獻,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民族團結進步作出了貢獻。”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保定學院西部支教畢業生群體代表回信中指出,“希望越來越多的青年人以你們為榜樣,到基層和人民中去建功立業,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書寫別樣精彩的人生。”

在塔克拉瑪干沙漠深處、在雪域高原之上、在渝西莽莽的大山裡、在貴州偏遠的村庄……保定學院的170余名畢業生像一顆顆頑強的種子,播撒在祖國的西部大地,綻放出絢爛的青春之花。

青年的擔當

——去最艱苦的地方實現人生價值

侯朝茹、龐勝利、辛忠起、蘇普、李桂枝……20年前,15名年輕人帶著戶口來到距離家鄉5000公裡外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縣。他們立志把火熱的青春奉獻給西部,把艱難當成磨礪,在磨礪中不斷成長。

從保定出發,他們經過5天4夜的輾轉奔波,終於抵達且末。“漫漫黃沙,滿目荒涼,偶爾會看到幾匹駱駝和駛過的汽車。”保定學院黨委宣傳部部長劉世斌曾送15名畢業生赴新疆,對當年的情景記憶猶新。

“學校隻有幾排平房,泥土的地面,牆皮都脫落了,操場上塵土飛揚。”劉世斌不由擔心:在這樣的環境裡,他們能安心工作嗎?隻能通過寫信和家人聯系,一封信在路上要走上半月二十天,他們能受得了嗎……

離別時,在學校門口,15人站成一排手挽著手高喊,“老師放心,母校放心,我們在這裡一定會好好的!”劉世斌透過車窗,看到他們眼中的堅定,熱淚盈眶。

什麼才是讓人熱淚盈眶的青春?那就是投入到壯麗的事業中。正值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曾經一句“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讓許多畢業生徹夜難眠。

2000年,且末縣教育局在內地招聘教師,保定學院應屆畢業生有200多人報名。

龐勝利的父親在淶源縣城給他聯系好了工作,王建超收到了省內重點高校專升本的錄取通知書,保定市多所中學向李桂枝伸出了“橄欖枝”……但他們義無反顧選擇了且末,就為了一句話:“那裡的孩子需要老師,新學年馬上就要開始,初一7個班的班主任有6個還沒有著落。”

且末年降水量不足20毫米,風沙天氣卻多達200多天。嘴唇干裂、嗓子腫疼、流鼻血……15名年輕人很快就見識到了這裡的風沙和干燥,“沙塵暴來的時候,天突然毫無征兆地就變昏暗了,能見度不足2米,到處都是嗆人的土味兒。”

然而,首批到且末支教的15人中,除1人因特殊原因返回,其余14人全部扎下了根。

是榜樣,更是召喚。

2002年,西藏日喀則教育局來保定招聘。這次要去的是海拔3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但保定學院的畢業生依然報名踴躍。

“服務西部就是我們這一代應有的擔當。”蘇普師兄的一句話打動了2002屆畢業生閆俊良。在教學技能大賽上,好幾所中學的校長都看上了他。可閆俊良卻說:“靠國家助學貸款我完成了學業,現在是該我回報社會的時候了。”

西藏南木林縣,藏語意為“勝利”,地處日喀則地區東北部,平均海拔4400米。當年閆俊良和其他9名同學來到這裡時,整個縣城也就百十來戶。

“住的土坯房下雨就漏,每次都要拿出鍋盆來接。吃水要到河裡打,冬天河水結冰足有一尺多厚,用石頭鑿開再取水,一會兒手就凍得生疼。”可就是這樣的條件,閆俊良仍留了下來,在南木林縣第二中學任教至今。

一部專題片《到西部教書去》,讓剛入學的荀軼娜感到震撼,“我一定要努力像他們那樣!”2003年一畢業,她也來到了且末,揣著侯朝茹師姐寄給她的照片——學校新蓋的教學樓,新建的縣城廣場,廣袤的大漠風光……

奮斗中堅守

——在貧瘠的土壤裡涵養出夢想的種子

“你知道沙漠的那一邊是什麼嗎?”

“不知道,應該還是沙漠吧。”

“沙漠的那一邊是蔚藍的大海,是更大的世界。”

這是10年前,且末縣第一中學教師李桂枝和學生依利米努爾的對話。

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2019主持人大賽中,選手依利米努爾出彩的表現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保定學院支教老師也走進了觀眾心裡。

依利米努爾說,正是李桂枝老師在她心中播下了一顆夢想的種子,才讓她有勇氣去追逐夢想。

讓孩子們走出沙漠,他們自己卻在這裡扎根。

7月11日,高三畢業班舉行畢業典禮后,李桂枝看著學生們發來的各種表達謝意的信息,突然淚流滿面,“在貧瘠的土壤中涵養出夢想的種子,不正是我們來支教的目的嗎?所有的辛苦都不算什麼,得到的隻有滿滿的幸福。”

在個人空間裡,侯朝茹寫了這段文字:“我很幸運,做了一名教師﹔我很幸福,做著一名教師。因為教師是在用生命影響生命,用人格塑造人格,所以我願一生為此努力!”

且末的一場風沙過后,總能“刮”走幾個老師。“侯老師,你們會不會也走?”學生們渴望的表情和無助的眼神,讓侯朝茹心裡一陣酸楚,“我們會留下來,好好地教你們!”

這句承諾,他們堅定至今,已經20年。

且末中學師生都說,“河北保定來的老師們一個比一個拼。”

無奮斗,不青春。扎根西部的青春和夢想,書寫出別樣的精彩。

2003年,保定學院2000屆畢業生帶出的第一批初中畢業生,中考成績在全巴州名列前茅,一舉摘掉了“老末”的帽子。

如今,侯朝茹已是且末中學高中年級的金牌教師,從2007年開始,一直擔任高中文科實驗班的班主任,連續帶了5屆畢業班,把數百名孩子送入大學深造。李桂枝潛心教學研究,發表了數十篇論文,她的“自主、合作、探究語文教學”模式在全巴州推廣。

司會平2003年到西藏日喀則第一高級中學,至今已帶了五屆畢業生,2011年、2014年高考升學率達到了100%。她設立了“格桑花助學金”,資助班裡家境困難、學習努力的孩子。她說:“希望種下的格桑花種子,在青藏高原開出更多嬌艷的花朵。”

同年畢業的黃淑榮來到新疆巴州和靜縣高級中學,和5名同學成了同事們眼中最敬業的年輕人。第二年開始擔任班主任,年輕的他們沒有經驗,但他們把滿腔的熱情全部傾注到學生身上。

剛工作不久,班裡轉來一名女生,不僅成績不理想,還有不少社會習氣。黃淑榮讓她擔任語文課代表,沒想到,她把早讀安排得井井有條,作業本收發得也很及時,成績越來越好。一個學期后她給黃老師發來短信:“您是第一個對我懷有期望的老師,我不會讓您失望的。”

3年后,他們刷新了學校的高考成績。成績發布的那一天,黃淑榮和同學們相擁而泣,朝著母校的方向大聲呼喊:“我們做到了!”

無悔的青春

——西部支教精神薪火相傳

7月19日,保定學院2020屆西部支教應屆畢業生劉家君從學院黨委書記胡連利手中接過了出征的旗幟,堅定地說:“隻有在年輕的時候奮斗過、拼搏過、奉獻過,書寫過人生的精彩、攀登過人生的高峰,我們才能自信地說:‘青春無悔’。”

在保定學院,西部支教精神薪火相傳。20年來,保定學院逐步建立完善了人人參與的志願服務機制,通過西部計劃、頂崗實習等方式,每年都有畢業生到西部,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實現人生的價值。

進入保定學院,一塊巨石映入眼帘,上面鐫刻著習近平總書記給保定學院西部支教畢業生群體代表的回信,“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國一道前進,服務人民、奉獻祖國,是當代中國青年的正確方向。”

如今,回信石已經成為全校廣大師生的精神聖地。回信石廣場上每年都會舉辦新生開學第一課,總書記回信精神和西部支教畢業生群體的事跡已納入思政課教學內容。

廣袤的西部邊疆,給年輕人提供了更廣闊的舞台。

“從入學起我就對西部充滿向往,年輕人就要去闖闖。”2018屆畢業生李鑫,如今是新疆喀什莎車縣阿斯蘭巴格鄉的一名駐村干部。

他所在的博斯坦村161戶687人,其中45戶貧困戶。實施扶貧項目、幫扶貧困戶、開展農民培訓,一年多來,他和工作隊不僅幫村民解決了吃水、用電難題,還想方設法幫助村民就業。在忙碌充實的工作中,李鑫找到了人生的意義。

“不是沒有機會回去,但在這裡工作越長,感情就越深,越覺得不舍。”風華不再,但初心未改。他們說,當年的理想化作了平凡的生活,化作了對親人、對學生的愛,溫暖著他們堅守的歲月。

這份愛,有與當地學生和群眾結下的親情——

在西藏南木林縣一中任教的岳剛,得知藏族學生格桑央吉家長不想供孩子上高中,便苦口婆心做通了家長工作,還在宿舍裡設了一張課桌,每天晚自習后為格桑央吉和另一名同學補課。

在貴州鬆桃苗族自治縣第二中學支教的李海艷,發現當地留守兒童有的連基本的學習用具都沒錢買,就自費買好學習用具,對每次的課堂測驗和課外活動進行評獎,把學習用具作為獎品發給孩子們。

在和靜高級中學任教的李小宇和蒙古族大叔依仁且阿拉一家結為親戚,經常幫他們解決生活困難。雖然一家人在政府幫扶下脫了貧,但李小宇還會抽空去看望他們。

……

這份愛,有對親人的牽挂和內疚——

2017年5月,正在帶畢業班的辛忠起接到老家的電話——母親病危。當聽說母親病情穩定,辛老師放下假條,決定陪著孩子們高考完再回家照顧母親。沒想到,5月24日母親突然離世。

2013年,侯朝茹的父親被診斷為雙側缺血性股骨頭壞死。她想多幫父親煎煎藥,幫母親做頓飯,一直沒有機會。父親來電話總是對她說,要好好教書,不用惦記家裡,別耽誤了孩子們。

……

“把夢想安放在西部,我們只是做了年輕人該做的。”這是所有畢業生的心聲:“我們會繼續堅守,扎根邊疆,今生無悔!”(記者薛惠娟)

(責編:陳思危、史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