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地方策系列報道

紅色引領 綠色發展 書寫脫貧攻堅的河北答卷

袁志廣 楊文娟

2020年07月06日10:05  來源:人民網
 

  夏季西柏坡風景美如畫(航拍圖片)。 平山縣委宣傳部供圖

  夏日的柏坡嶺鬆柏蒼翠,清澈的滹沱河碧波蕩漾……

  太行山綠,西柏坡紅!依靠著紅與綠兩種資源,革命聖地西柏坡正發生著美麗嬗變:當地家家戶戶吃上了“旅游飯”,昔日的土坯房已變身整潔的樓房、別墅,多半農戶還開上了小轎車。

  西柏坡的喜人變化,是河北舉全省之力打好脫貧攻堅戰的一個縮影。

  2012年底,習近平總書記踏著皚皚白雪來到河北省阜平縣走訪看望困難群眾,在這裡向全國發出了脫貧攻堅的動員令。彼時,河北每十位農村人口中就有一位生活在貧困線下,62個重點貧困縣中,有57個是革命老區縣。

  如何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隻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河北發揚革命老區奮斗精神,向貧困發起總攻。紅色引領,綠色發展,河北努力書寫脫貧攻堅的壯麗詩篇。

  每年數百萬游客都要到西柏坡參觀學習。平山縣委宣傳部供圖

  依托優勢 紅色旅游成扶貧亮點

  范美麗,是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鎮建檔立卡貧困戶,她依靠著紅色旅游,開辦家庭旅館、售賣手工藝制品實現了脫貧。

  “每年進入6、7月份,西柏坡的紅色旅游都會變得火爆。”范美麗說,70多年前,黨中央從西柏坡出發進京建立新中國,由此,西柏坡成為著名的“趕考精神”發源地。

  “西柏坡紀念館建成,尤其是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西柏坡考察時提出‘趕考’遠未結束后,許多人來到這裡,追尋‘趕考’足跡,增強前行的力量。”平山縣委書記、縣長董曉航表示,每年全國各地數百萬游客都要到西柏坡參觀學習。

  “我們這兒發展旅游,收入多的村民一個月光靠出租家庭旅館就能收入過萬,再弄個觀光車接送游客一年就能純掙十多萬。”范美麗介紹說,現在西柏坡幾乎家家戶戶吃上旅游飯。當年,黨中央在西柏坡土坯房裡指揮“三大戰役”﹔如今,西柏坡村全是整潔堅固的新房小樓。

  紅色旅游不僅讓百姓過上了紅火日子,也成為河北推動產業扶貧的典型案例之一。來自平山縣旅游部門的統計顯示,2019年該縣共接待游客1943萬人次,旅游收入達到了146.3億元。在紅色旅游的助推下,當地結束了絕對貧困歷史,2019年,該縣83382名貧困人口全部穩定脫貧。

  依托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努力實現脫貧致富,不只是平山一地的選擇。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慕名來到狼牙山,紅色旅游也成為保定易縣這個山區縣的支柱產業之一。

  狼牙山景區內有五勇士紀念塔、五勇士陳列館等紅色地標建筑供游客緬懷先烈,回顧抗戰歷史,又有滑雪場等多樣娛樂項目。隨著旅游產業的發展,越來越多在外務工的村民返村,農民的收入也隨之增加。保定易縣依托狼牙山景區,通過拓展產業鏈條,推動了當地幾十個貧困村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

  在保定阜平,除了發展紅色旅游之外,當地還充分發掘青山綠水和特色產業資源,通過發展綠色產業幫助當地群眾脫貧致富。

  綠水青山 延伸產業扶貧鏈條

  如今的阜平縣駱駝灣村、顧家台村,已經告別了滿眼黃土色,變身成為充滿太行風情的網紅旅游“打卡”地。

  “現在到駱駝灣旅游的人絡繹不絕,有的時候,通往村裡的馬路上,小汽車能排起長隊。”駱駝灣村駐村第一書記劉華格介紹說,這些年,駱駝灣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阜平縣駱駝灣村如今已成網紅旅游“打卡”地(資料圖片)。阜平縣委宣傳部供圖

  據介紹,2019年5月,阜平縣成立了顧家台駱駝灣旅游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旅游項目於當年“五一”小長假期間啟動,截至目前,共接待游客約25萬人次。

  2012年末,習近平總書記踏雪到阜平視察時,駱駝灣村、顧家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隻有950元和980元。2017年底,兩村實現整村脫貧出列。如今,兩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了13620元、16109元。

  除了發展鄉村旅游,當地綠色產業也發展得有聲有色。顧軍是阜平縣色嶺口村村民,之前因為得了腦血栓,過上了“拉飢荒”的日子﹔而幫他走出困境的,是顧軍之前從未接觸過的香菇。

  據介紹,當地氣候寒涼,山區果樹枝杈多,粉碎成木屑可做蘑菇培養基,適合發展食用菌。為扶持新產業,阜平縣整合涉農資金,統一建設標准化大棚,提供菌棒和技術培訓指導,統一打造“老鄉菇”品牌並負責收購蘑菇。顧軍說,靠著種香菇,不僅多年的“飢荒”還清了,他家也脫了貧。

  如果說,在阜平是一朵朵小蘑菇為貧困群眾撐起了“致富傘”,那麼張北縣德勝村則是將“小土豆”做成了“大產業”。

  據介紹,原產於南美洲高原地區的馬鈴薯進入中國后,需要在高寒地區才能育出良種。張北縣德勝村在當地建設了280個育種大棚,建成了規模達300畝的微型薯育種園區,通過發展馬鈴薯育種推動了百姓致富。

  現如今,張北縣馬鈴薯育種產業佔據了全國種薯市場1/5份額,當地依靠發展馬鈴薯育種、光伏發電等產業實現了穩定脫貧。

  在張北,小土豆做成了大產業。 張家口市張北縣委宣傳部供圖

  “無論是發展紅色旅游,還是發展香菇、馬鈴薯育種、光伏發電等產業,其背后的邏輯都是‘通過深化產業扶貧,增強貧困群眾的發展能力’。”河北省扶貧辦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

  也正是基於這種思考,河北大力推進特色產業扶貧。截至目前,河北已實施特色產業扶貧項目5.3萬個,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產業項目實現全覆蓋。

  不久前,河北省農業農村廳、河北省發改委等13個部門聯合印發《2020年產業扶貧工作要點》,提出以增強扶貧產業帶動力、促進貧困農戶持續穩定增收為工作重點,形成“一縣一特、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產業布局,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決戰脫貧 統籌做好兩篇大文章

  來自河北省扶貧辦的信息顯示,到2019年底,河北省剩余貧困人口3.4萬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07%,7746個貧困村全部出列,6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河北歷史上首次消除了區域性整體貧困。

  2020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脫貧路上,一個人都不能少。河北省扶貧辦副主任李建軍介紹說,“今年以來,河北省逐戶建立台賬,逐人精准施策,逐項解決問題,確保剩余貧困人口全部高質量脫貧。”

  “如果說脫貧是一場攻堅戰,那麼防貧就是一場持久戰。”李建軍表示,“確保貧困群眾完全脫貧,應該統籌做好防返貧致貧和鄉村振興兩篇大文章。”

  據了解,目前,河北正在構建脫貧防貧長效機制上“發力”。房向魁曾是邯鄲市魏縣東代固鎮房小庄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扶貧政策的引導下2017年脫了貧,但房向魁的妻子患有宮頸癌,醫藥費讓這個家庭一度處於返貧邊緣。

  “村兩委得知情況以后,積極地幫我申請了4萬多元的防貧保險,解決了我的燃眉之急。”房向魁說。不僅如此,鄉鎮和村干部得知他有養羊的想法后,還幫助他申請了5萬元的扶貧小額貸款,房向魁在家養起了羊。“這幾年,我們家的生活在不斷地改善。”

  房向魁申請了扶貧小額貸款在家中養羊。 魏縣扶貧辦供圖

  大病是返貧致貧的重要因素之一。為此,河北省印發了《關於建立健全脫貧防貧長效機制的意見》,建立了“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保障制度,像房向魁這樣的貧困戶,醫保系統將根據其花費的實際數額,一次啟動保障。

  “作為邯鄲市精准防貧試點,我縣在全國還首創了‘精准防貧保險’。”魏縣扶貧辦主任陳瑞學介紹說,縣財政每年拿出400萬元,按全縣農村人口10%比例,每份投保50元,通過購買“第三方”服務,借助保險公司專業化手段,實施入戶勘察核算,負責對經認定的防貧對象發放救助金。“截至目前,全縣沒有一戶返貧致貧。”

  不僅是大病,在容易造成致貧返貧的子女教育、重大災害等方面,河北省建立了長效保障機制,針對非貧困、低收入群體,還設立了覆蓋城鄉的社會救助基金,省級投入財政資金1000萬元,市、縣按照不少於500萬元的標准投入引導金,重點資助扶貧兜底政策覆蓋不到、有特殊困難的群眾。數據顯示,2019年,河北省新發生貧困人口同比下降94.2%,實現了脫貧人口零返貧。

  “通過動態監測、推進多元幫扶、建好機制平台、建立防貧保險等方式,河北建立健全了防貧長效機制,也進一步夯實了貧困地區鄉村振興和長遠發展的基礎。”李建軍表示,現在,河北省開始積極探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措施和路徑,把貧困村作為實施鄉村振興的戰略重點,在深刻改變鄉村面貌的基礎上,逐步把扶貧產業壯大的過程轉變為鄉村振興新舊動能轉換的過程。

  邯鄲市肥鄉區最東部的南趙村,村民祖祖輩輩依靠種植小麥、玉米等傳統農作物討生活,曾經是有名的貧困村。“我們堅持把精准脫貧與鄉村振興相結合,重點抓好菊花特色產業培育和人居環境整治,不僅帶動了村民脫貧致富,而且實現了村庄的華麗蝶變。”南趙村黨支部書記門國平說。

  如今,走進這個小村庄,看到的是一排排綠樹郁郁蔥蔥,一簇簇鮮花吐艷飄香,一棟棟新房整齊劃一,一張張面孔喜悅亮麗……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河北正努力讓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變成現實,讓更多群眾過上美滿富裕的生活。

點擊進入專題查看更多

(責編:陳思危、史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