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開展系列活動:讓古老非遺融入現代生活

2020年06月17日10:08  來源:河北日報
 
原標題:讓古老非遺融入現代生活

6月13日,“河北非遺購物節”贊皇原村土布博物館專場活動中,主持人向網友介紹土布時裝。 河北日報通訊員 牛二亮攝

河北非遺購物節、“雲游非遺”河北省非遺特色資源網絡展播、“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專題網絡講座、非遺公開課網絡展播……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之際,我省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吸引了線上線下廣泛關注,進一步引發各界關於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深入思考。

古老非遺如何實現當代發展,如何促進非遺項目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作為非遺大省,我省做出許多有益探索,讓古老非遺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生產性保護

讓非遺走進生活

近千台紡車和織布機分布在6個生產基地,“織婦”們熟練地投梭、拉扣、踩踏板……伴隨著“哐當、哐當”的節奏感和韻律感,經緯交織間,各色棉線變成圖案精美的老土布。贊皇原村土布專業合作社每天都是一片忙碌場景。

“贊皇土布具有悠久的歷史,到我這裡已經傳了四代。”贊皇原村土布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仇莎介紹,幾十年前,贊皇周邊的村民家家都織布。后來,機器紡織逐漸取代了傳統織布,掌握土布紡織技藝的人越來越少。2006年,仇莎的母親崔雪琴拾起老手藝,經營土布生意。2007年,成立了河北省首家農村婦女專業合作社——贊皇原村土布專業合作社。目前,原村土布產品包括床上用品、服裝、手工藝品、兒童用品和車飾等六大系列300多個品種,在國內有多家專賣店,並出口國際市場。

以生產帶動保護,使非遺傳統技藝得以延續,並將產品不斷推向市場,凸顯了生產性保護思路下,非遺技藝傳承發展的喜人勢頭。

“採取生產性保護,充分發揮非遺作為文化資源的經濟價值,不僅能帶來經濟效益,還能為非遺帶來可持續性傳承與保護。”省文旅廳非遺處處長張雪芳深有感觸地表示,絕大多數非遺項目都是在生產實踐中產生的,保護與傳承也隻有在生產實踐中才能真正實現。

“核心技藝保護是非遺生產性保護最重要的原則。”仇莎介紹,合作社用了三年時間研發織布機,最終將老式木質織布機改良為鋼木結合,但織布機的結構是完全一樣的,並且生產方式也延續著純手工的核心技藝和72道工序的傳統工藝流程。她認為,手工技藝體現了非遺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永遠不能被工業生產替代。

非遺“年輕化”

讓傳統時尚起來

省文旅廳聯合河北廣電信息網絡集團“廣電優品”商城,開設“手工非遺”專區﹔網絡達人通過河北新聞網等直播平台,帶領網友“雲游”贊皇原村土布博物館……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河北非遺購物節在網上推出多種新玩法,讓非遺走到年輕人身邊,讓大眾感知傳統文化的魅力。

“非遺作為一種活態文化,是直接依靠人、作用於人的活態傳承。融入大眾生活,被大眾接受,才能激發其活力。”張雪芳認為,要讓非遺成為時尚新寵,傳承人必須通過吸納時代元素,使傳統技藝迸發出時尚的火花,散發出新的味道。

今年河北非遺購物節開始打造網上銷售平台,一方面為非遺產品拓展銷售渠道﹔另一方面,通過市場“倒逼”非遺傳承人改變思路,與時俱進,在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中推動非遺的繼承、創新和轉化,賦予產品更強的市場競爭力。張雪芳認為,通過多種形式的外部“輸血”,增強非遺傳承人的“造血”功能,才能讓非遺具備持續發展的能力。

此外,我省積極推動非遺進校園的活動,讓非遺有了再生成、再發展的可能性,也更好地推動理論與實踐、現代與傳統的深度融合。

“在教學中我發現,很多年輕人並非不喜歡非遺,只是沒有機會深入接觸。”省級非遺項目郭氏鐵板浮雕市級傳承人郭墨涵,在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教授裝飾設計課的過程中深有體會。這一發現,也讓她從最初的僅注重非遺的傳播和鑒賞理論,逐漸轉向包括技藝、技能傳承在內的實踐層面上來。

目前,郭墨涵和郭氏鐵板浮雕省級傳承人郭海博,父女二人正在共同編寫鐵板浮雕技藝技法專業類書籍,並將作為教材引進大學課堂,積極將大學校園打造成非遺傳承的一塊重要陣地。

融入經濟社會發展

讓非遺舞台更廣闊

據不完全統計,承德豐寧擁有各級非遺項目61個。為了讓更多貧困群眾學會非遺技藝,捧起非遺這個“金飯碗”,我省在豐寧建立了8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聘請國家級和省、市級非遺傳承人為輔導教師,針對農村留守婦女、弱勞動力及貧困群體進行非遺技藝培訓。

豐寧滿族剪紙非遺傳承人李金民,時常到豐寧五道營鄉五道營村的“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指導學員們進行剪紙創作。70歲的村民丁君方剛學了一年,已經成為學員中的佼佼者。幾年前,丁君方因患病沒了收入,生活全靠老伴照顧,原本不富裕的家庭愈發艱難。去年5月,村干部讓他們老兩口到家門口的“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學習剪紙。

“學習和原料都不要錢,工坊還幫我們賣產品。”有了非遺扶貧政策的支持,徹底打消了丁君方的顧慮。去年半年時間,他和老伴憑著剪紙手藝收入了4000多元。

截至目前,豐寧8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累計培訓非遺學員6.1萬人次,使242人掌握了一技之長,帶動89戶貧困戶人均年收入增加2000余元。豐寧被文化和旅游部確定為全國十個“非遺+扶貧”試點縣之一。

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非遺+扶貧”工作座談會在豐寧召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培訓中心人員現場考察,將豐寧剪紙傳承保護的實踐作為重要案例寫進培訓教材,向世界介紹河北經驗。非遺助力精准扶貧成為非遺傳承新亮點。

此外,今年5月,豐寧滿族剪紙、衡水習三內畫作為國家非遺抗疫典型案例,被文化和旅游部推薦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秘書處,在全球推廣互鑒。

“人們的關注點從如何保護具體的非遺項目,延伸至如何推動非遺保護使非遺更好地融入經濟社會發展進程,從而發揮出更大的效用。”省民協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楊榮國認為,非遺對精准扶貧的助力、非遺在抗擊疫情中的獨特作用,無不彰顯出古老非遺正在走向更為廣闊的舞台。(記者曹錚)

(責編:陳思危、史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