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冀南新區:種養循環產業鏈 穩定脫貧“雙保險”

2020年06月03日09:13  來源:河北日報
 
原標題:種養循環產業鏈 穩定脫貧“雙保險”

種養循環產業鏈 穩定脫貧“雙保險”

——冀南新區林壇鎮壯大扶貧產業探訪

5月26日,邯鄲市冀南新區林壇鎮楊窪村村民在採摘雙孢菇。 河北日報通訊員 許 慧攝

採摘、分揀、裝籃……5月26日一大早,邯鄲市冀南新區林壇鎮楊窪村貧困戶孔月香走進村南的雙孢菇大棚,開始了一天的忙碌。棚內菇香四溢,一朵朵雙孢菇像一把把白色小傘插在菌床上,長勢喜人﹔棚外,來自北京和山東的貨車正等著裝貨。

“每月工資2500元,年底有分紅,土地流轉還有租金,一年能掙3萬多元。”孔月香一邊嫻熟地採菇,一邊算起收入,“跟著合作社干,不愁市場,穩定脫貧有保障,生活更有奔頭。”

楊窪村昊然種養合作社理事長、村黨支部書記楊從吉介紹,去年600萬元財政扶貧資金及時注入合作社,幫助他們擴大了大棚和冷庫規模,合作社發揮脫貧帶動龍頭作用,吸納全鎮133戶貧困戶按年度參與分紅,解決常年就業30多人。

“脫貧產業,關鍵是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楊從吉說,經過多年摸索,合作社從單純養豬到以種帶養、以養促種,構建了種養結合的循環產業鏈,增強了抵抗市場風險和帶富能力。

從1998年養第一頭豬起步,到形成年出欄近2000頭的規模,楊從吉在養豬行業摸爬滾打了20多年。但生豬市場的價格波動,以及養殖廢棄物帶來的污染,給養殖戶帶來不少經營風險。如何既能實現豬場規模化發展,又能降低養殖成本、保護環境,實現效益最大化,楊從吉開始探索轉型之路。

“2014年、2015年豬肉消費增速放緩,生豬價格連續下跌,很多養殖戶持續虧損。”楊從吉說,在林壇鎮黨委、政府幫扶聯絡下,他先后到省市農業部門咨詢專家,到外地取經,最后確定了種養循環的發展模式。

2016年起,楊從吉陸續建起20余個雙孢菇大棚,又流轉了千余畝土地種植小麥、玉米,形成了“種植+養殖”的循環農業產業鏈。小麥、玉米為豬場提供飼料﹔豬糞生產沼氣,沼渣沼液作為有機肥還田﹔豬糞、玉米芯、麥秸作為雙孢菇培植原料,雙孢菇下腳料等廢物又作為有機肥進行了還田。

楊從吉算了一筆賬,養豬飼料來自千余畝流轉土地生產的糧食,每年可節省飼料費用200余萬元﹔培植雙孢菇的下腳料由玉米芯、麥秸、豬糞等廢棄物構成,每年可節省費用約8萬元﹔有機肥促進糧食增產,減少了化肥等農資投入。念好循環經,讓昊然種養合作社嘗到了甜頭,即使在養豬業遭遇“寒冬”的年份,糧食和食用菌種植帶來的效益也能補上,有效增強了抗風險能力。

“‘種植+養殖’的循環鏈條農業,彌補了某項產業單打獨斗的短板,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共贏。”林壇鎮黨委書記陶強說,以楊窪村為中心,周邊村庄已建起100多座雙孢菇大棚,吸引北京新發地市場等來這裡設立了採購基地,解決了產品銷路問題。針對境內荒崗荒坡、旱地多的情況,未來幾年,林壇鎮將在利用好國家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方面政策的基礎上,以村級黨支部為基礎,因地制宜做好循環農業文章,發展林下經濟、果蔬和花椒種植採摘、電商配送等產業,進一步壯大扶貧產業,帶動群眾穩定增收致富。(記者劉劍英 通訊員許慧)

(責編:陳思危、史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