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北頻道

一步一腳印,踩實小康路(新春走基層)

本報記者  周珊珊  周春媚  史自強
2020年02月03日10:2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種植戶老吳的桃樹成了搖錢樹,“農業工人”李偉庭的魚塘養出了“金鯉魚”,貧困戶老劉靠護林實現了脫貧。

  三個人,三個故事,見証了各地老百姓“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發展產業奔小康的精氣神兒。

  三個人不是孤例。記者採訪發現,一家富背后,往往是家家富﹔一戶脫貧背后,往往是全村脫貧。無論是發展特色經濟作物,還是特色養殖業,再或者是生態產業,千條路萬條路,關鍵還是要因地制宜,找准適合自己的那條路。然后,一步一個腳印,把這通往小康的路踩實走穩。

  ——編  者  

  

  種桃種來甜日子

  “老吳正在桃園裡干活呢,我們今年不是又更新了一些品種嘛,趁著今天天氣好,他正在空地裡種‘春雪’和‘南國紅’呢!”大年初九,記者撥了好幾通電話才聯系上,桃農老吳的老伴兒解釋道。

  這個特殊年,老吳一家和其他村民一樣,接到了村委會的通知,不走親戚、不串門,閑時就在自家桃園裡拾掇拾掇。

  西接大青山,北臨姑溪河,老吳的家就在桃花盛開的地方——安徽省馬鞍山市當涂縣桃花村。老吳名叫吳祥忠,憑一手種桃絕活,成了當地著名的“桃王”。

  時間倒回臘月間,記者來到老吳家時,他正在桃園裡給桃樹剪枝。“現在的日子好!從前可不是這樣。”說起往事,老吳的眼眶紅紅的,“兒子女兒都在上高中時,學費差了100塊錢,借到第三家才湊上。”

  那時,他和別人合伙開窯廠,靠挖山上的黏土燒磚。窯廠效益不好,后來還關閉了,兒子勸他種桃子,因為村裡自2006年開始年年辦起“桃花節”和“採摘節”,勢頭正勁。但村裡其他人並不看好,笑話老吳選了個“賠本買賣”。原來,村裡雖有100多年的桃樹種植歷史,但過去種得多、銷得少,賣不上價。老吳不服輸,從合肥農科院引進優質品種,請回專家手把手教技術。老吳的兒子也幫著鑽研,吃到好吃的山東桃子,一路搭桃販子的車追到山東,帶回了好苗子。

  現在,老吳家的桃子不僅不愁銷,還經常“一桃難求”。其中的秘訣是什麼?旁人都說是“桃王”肯吃苦、能鑽研,外加有好品種、好技術。老吳卻笑著說,要感謝美好鄉村建設。

  原來,村裡不僅修好了路,還搞培訓、促交流,鼓勵農戶規模化種植經果林。每年一到桃子集中上市的時候,村裡也幫忙找銷路,到當涂縣、馬鞍山市找城管批准,在路人多的地方擺攤設點,撐起遮陽傘,穿上紅背心,賣起新鮮採摘的桃子。別的地方是“見縫插綠”,這裡則是“見縫插花”。桃花村所屬的李白文化旅游區在公共地帶種起觀賞性桃樹,引導村民在早熟、晚熟品種上做文章,打造“十裡桃花,萬畝果園”景觀,吸引游客賞花摘果。村裡還辦起公司和協會,鼓勵開辦農家樂,同時鼓勵青年創業、包裝精品桃膠,不斷拉長產業鏈。

  樹上果子甜,老吳日子甜。家裡承包60畝地,種了20多個品種的桃子,注冊成立瑞龍果樹種植專業合作社,還借著村裡的支持,搞起了農家樂採摘和電商賣桃,去年收入20多萬元。一家富,不算數﹔家家富,才算富。抓住桃花和桃子,如今桃花村年均接待游客達40萬人次,村集體收入30萬元,村農民人均純收入也從2005年的4500元,提高到2019年的26335元。

  養魚養出好光景

  “以前過年,家家戶戶門前都會停著很多來走親訪友的小轎車。今年基本沒了,大家都不走動了。”記者撥通李偉庭電話時,他告訴記者。

  李偉庭今年45歲,是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水口街道萬盧村的一名村民,也是養魚的能手。春節前,記者採訪了他。

  走進他所在的萬盧村那天,微風習習,吹皺了魚塘的一池碧水,暖陽下,一行白鷺從天邊飛來,落到田埂上,排成整齊的“一”字隊伍,悠閑地歇著腳。記者眼中,一派詩情畫意﹔李偉庭卻緊張了:“等會兒再聊——這些白鷺是來吃魚的!”

  他趕忙打開魚塘裡的增氧機,隻聽馬達一響,汩汩水流攪動著,魚塘的水很快就“活”了起來。“水循環起來,增加了含氧量,魚在水底就有了氧氣,就不必浮到水面了——浮上來就被白鷺吃掉了!”他說。

  去年年初,他將家裡的5畝地流轉給了當地的一家農業現代化企業——海納農業。因為有10年的養魚經驗,他受雇成為海納萬盧基地的魚塘管理人,在家門口打工,成了一名“農業工人”。

  這片魚塘有100多畝,都是附近村民流轉過來的土地,也是搞“稻漁種養”的試驗田。稻漁種養將水稻種植和水產養殖結合,一方面,稻田給魚提供生長環境,害虫雜草也成了魚類的食物﹔另一方面,魚類游動可以鬆土,排泄物又為稻谷提供了天然肥料。如此一來,空間利用效率得到提高,一田實現多收。

  回想剛開始種養時,他摸著石頭過河,遇到的問題不少,第一個就是天上的白鷺。“鳥吃魚吃得胖胖的,飛都飛不起來”。白鷺是國家級保護動物,“打又打不得,趕也趕不走”,李偉庭急得直跺腳。

  他提出要購買增氧機,公司沒同意。第二天,他把老板請到了田邊,對老板說:“你都看到了,我沒騙你,機器還是得買。”老板沒吭聲,但不久后,魚塘就多了幾台增氧機,鳥吃魚的問題大大緩解。

  李偉庭碰上新問題,總喜歡上網找答案。“什麼魚好,什麼品種適合本地,應該養多大規格,網上都有,我經常上網向別人學習經驗。”有時為了獲得“核心知識”,他還不惜付費請人回答問題。憑借著勤勞肯干、敢闖敢試,李偉庭嘗到了甜頭。去年第一批魚苗投放3個月時,他拉起漁網,拉出了2000多斤魚。魚塘養的荷花魚,在附近餐廳能賣50元一斤。

  不出遠門,就能掙錢照顧家裡老小,李偉庭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他算了一筆賬,每月能領6000元工資,除此以外,土地流轉每畝每年能拿1650元,收入一合計,比自己搞養殖掙的多了不少。前不久,他剛往魚塘投放了10萬尾魚苗,收成好的話還能拿到分紅。

  試驗效果好,今年稻魚種養的規模計劃進一步擴大,李偉庭還打算“兩頭跑”,管理另外一個新基地的魚塘。行走在魚塘邊上,魚苗長勢喜人,李偉庭一步一個腳印,踩實了他的致富路。

  護林造林脫了貧

  68歲的劉寶才在大石砬村的林子裡走著,不時地左右張望。

  既要防火,也要查看樹木的長勢,作為村裡的生態護林員,這是他每周一、三、五的例行工作。

  大石砬村是河北張家口市沽源縣長梁鄉的一個深度貧困村。地處壩上地區,海拔高,一般的經濟作物和果樹類,在這裡難以生長,村民們增收乏力。多年來,村子發展緩慢,環境也變得臟亂差。

  劉寶才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3年前,妻子的離世讓他獨自一人操持起家裡的莜麥地。

  “這活兒啊,費力氣不說,辛辛苦苦一整年,除掉化肥、種子和收割機器費用,收入沒多少、不禁花!”劉寶才也尋思做點別的,可年紀大了,加之村裡條件的局限,他感到無奈又無望。

  然而,兩年前村裡成立的一個組織,讓他重新燃起了希望。

  張家口是首都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地,也是“綠色冬奧”的倡導者。2018年春天,村裡來了駐村扶貧工作隊。根據大石砬村的自然條件,工作隊確定了一條生態優先、 綠色發展的脫貧之路。在機制上大膽創新,工作隊在村裡成立了林木種植合作社,並成功申請了河北省首個合作社造林項目。

  “這種樹可咋賺錢嘞?”起初,劉寶才一臉疑惑。不過不久后,他就收到了合作社的用工消息。

  兩年的時間裡,駐村工作隊先后實施了合作社造林項目、壩上楊樹防護林更新改造技術示范推廣項目、樟子鬆嫁接紅鬆項目等等。不僅合作社的集體收入不斷增加,村民和貧困戶獲得分紅,還增加了就業機會。

  800畝生長老化的楊樹通過技術改造后,重現生機和綠色。而樟子鬆嫁接紅鬆后,500多畝地裡每年可收獲紅鬆的果實——鬆子,成為今后村民的長效收益。

  種樹、護樹效果顯著,通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如今的大石砬村森林覆蓋率達到43.8%,相繼獲評“省級森林鄉村”和“國家級森林鄉村”稱號。2019年底,大石砬村被綠色中國行活動組織委員會授予“國家森林鄉村創建工作樣板村”,成為河北全省唯一一個獲此殊榮的村。

  “我這腦袋啊,真是個榆木疙瘩!”早先還不願種樹的老劉這會兒也不得不服了:依托各造林項目務工和分紅,劉寶才年增收近4000元﹔擔任生態護林員,年收入4200元,還不耽誤種莜麥。

  綠色資源正轉變為旅游資源、經濟資源,到訪大石砬村的游客越來越多。扶貧工作隊2020年為村子精心規劃了適合壩上地區的金蓮花種植項目,既可旅游觀賞,又可制茶增收。與此同時,配套的民宿項目火熱建設中。

  如今,全村綜合貧困發生率由建檔初期的46.0%降至1.20%,2019年全村實現脫貧出列。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想著不久就能增收的金蓮花項目、鬆子項目,想著來此避暑游玩的游客,劉寶才一把摟住了身邊的一棵樹,他從樹干抬起頭向樹冠望去,露出了微笑。


  《 人民日報 》( 2020年02月03日 13 版)

(責編:祝龍超、史建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常懷"趕考"之心 在新征程上接續奮斗
  • 探館vlog:走進保定博物館、美術館
  • 石家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