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時代宜居宜業新城區

——《河北雄安新區起步區控制性規劃》《河北雄安新區啟動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專家解讀(下)

2020年01月21日09:48  來源:河北日報
 
原標題:打造新時代宜居宜業新城區

  隨著《河北雄安新區起步區控制性規劃》和《河北雄安新區啟動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公布,未來之城的美麗容顏漸漸揭開面紗。

  如何打造新時代宜居宜業新城區?近日,記者專訪了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簡稱“中規院”)相關專家和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局相關負責人。

  ● 織就城綠交融中國畫卷,開啟生態宜居新模式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雄安新區的重要價值體現,優美的社區環境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首要條件。

  中規院院長楊保軍表示,兩個規劃打破傳統城市規劃設計思維,創新採用“先生態、后城市”方式,這是雄安新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的最生動體現。

  藍綠是雄安底色,這裡將是藍綠交織、水城共融。

  起步區規劃,尊重自然,隨形就勢,大規模植樹造林,恢復大溵古澱,構建城市生態廊道,編織城市生態綠網,形成“一環、一心、兩軸、多廊、綠網”的綠色空間結構。融合城、水、林、田、澱等特色要素,深化“北城、中苑、南澱”的空間格局,形成“一方城、兩軸線、五組團、十景苑、百花田、千年林、萬頃波”的城市空間意象。

  啟動區延續起步區“北、中、南”功能分區結構,通過南北向中央綠谷串聯,集中布局城市核心功能。以“雙谷”生態廊道為骨架,以城市綠環串聯六個社區,形成“一帶一環六社區”的城市空間結構。

  綠色生活,詩意棲居。打開起步區和啟動區規劃圖,仿佛走進電影裡綠色的“童話小鎮”,顏值高、氣質佳。

  這是多少都市人向往的美麗家園:出門見綠,3公裡進森林,1公裡進林帶,300米進公園,街道100%林蔭化,綠化覆蓋率達到50%。

  中規院副總規劃師朱榮遠介紹,起步區規劃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充分考慮區域水資源條件,統籌生態功能修復和城市景觀建設,整合各類生態資源要素,強化用地管控,構建以生態綠環、綠心、綠廊、綠網為支撐的綠色空間架構,形成功能多元、布局合理的生態空間系統。

  啟動區規劃編制,著力體現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順應自然、隨形就勢,規劃形成“秀林、綠谷、澱灣”的生態空間骨架。

  在城市公園綠地方面,均好布局各類公園綠地,人均城市公園面積大於20平方米,城市綠化覆蓋率大於50%。

  中規院規劃研究中心主任殷會良表示,在啟動區和起步區規劃設計過程中,尊重自然本底,保持區域的健康自然水文循環,全過程保障水系水質。

  起步區突出安全韌性、綠色低碳,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人,強化節約優先、科學開源、循環利用,保障高品質供水,完善防洪排澇安全體系,保護水生態環境,營造城市濱水景觀,建設安全綠色的城市水系統。

  統籌流域防洪體系,協調上、下游洪澇水安排,按照創造“雄安質量”的要求,高標准建設起步區防洪排澇系統,保障起步區防洪排澇安全,確保千年大計萬無一失。按照流域協同、分區設防、重點保障的原則,建設安全、韌性的起步區防洪安全體系。採取“蓄、疏、固、墊、架”等綜合措施,保障起步區防洪標准達到200年一遇。

  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局副局長羅鵬飛說,構建縱橫相連的啟動區水系,分級調控水位水量,全過程保障水系水質,實現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建設4條南北向排澇主干通道,2條東西向澇水疏導傳輸通道,兼具雨水滯蓄、水質淨化、景觀塑造和休閑游憩等功能。

  水清、地綠,更要自由呼吸。這個藍綠環繞的公園城市,還將建設城市通風廊道,打破城市熱島環流,將白洋澱涼爽、清新的空氣輸送到城市中心。

  展望這座未來之城主城區的生活場景:林澱環繞的華北水鄉,城綠交融的中國畫卷。

  ● 提供優質共建共享公共服務,打造全齡友好型城市

  “步行5分鐘送孩子到幼兒園、10分鐘送到小學、15分鐘到中學,日常生活基本需求在15分鐘步行范圍內都能解決。”中規院總規劃師朱子瑜說,未來啟動區將形成層級合理、生活便利、智能共享的城市生活圈。

  ——社區中心,配置公共交通換乘樞紐、中學、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社區服務中心、全民健身中心等設施,形成15分鐘生活圈,滿足一站式公共服務的要求。

  ——鄰裡中心,配置小學、社區衛生服務站等設施,形成10分鐘生活圈,服務半徑約500米,覆蓋范圍約1平方公裡。

  ——街坊中心,配置嬰幼兒照護服務設施、幼兒園、社區文化活動站、小型多功能運動場等,形成5分鐘生活圈。

  朱榮遠介紹,起步區規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引入京津高質量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等資源,建設優質共享均好的公共服務設施,提供高品質公共服務,構建全齡友好的無障礙環境,建立租售並舉和多元化住房供給體系,打造功能完善、服務優質、智能共享、宜居宜業的高質量高水平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主城區。

  起步區將按照分級配置、混合兼容的原則布局公共服務設施,實現公共服務供給均衡、優質、高效。建設“城市—組團—社區”三級公共服務設施體系。構建全齡友好的無障礙環境,形成多層次、全覆蓋、人性化的基本公共服務網絡。

  朱榮遠介紹,啟動區規劃構建功能布局合理、街道宜人有序、公共空間開放共享、特色節點活力多元的整體格局﹔科學布局各類公共服務設施,構建15分鐘、10分鐘、5分鐘城市生活圈,實現公共服務供給優質、共享、均好。

  起步區和啟動區將建立多元住房供給體系。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堅持保障基本、兼顧差異、滿足多層次個性化需求,建立多元住房供應體系﹔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形成供需匹配、結構合理、流轉有序、支出與消費能力基本適應的住房供應格局。創新購房與住房租賃積分制度及相應的租購同權制度,為各類人群提供“可進入、可選擇、可支付、可持續”的住房獲取渠道,實現住有所居。

  “城市,是百姓幸福生活的載體。起步區規劃堅持以人為本,構建全齡友好的無障礙環境,把打造宜居環境落在每一寸土地上。”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局工作人員楊鬆說。

  這將是一座對人友好的城市,落實公共服務設施無障礙環境建設要求,保障老人、殘疾人、兒童等各類人群的需要,實現公共服務供給優質、共享、均好,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滿足人民的新需求。

  “按照標配、增配、選配三種方式差異供給基本公共服務,滿足不同年齡不同人群的多樣化需求。”朱子瑜解釋,標配設施強調參照國家規范標准,保障基本城市服務﹔增配設施則高於規范標准,充分體現雄安特色﹔選配設施側重彈性引導,依據城市特殊需求選擇性配置。

  在公共服務設施、交通設施和公共空間等方面,全面落實無障礙環境建設要求,保障老人、殘疾人、兒童等各類人群的需要。社區公園採用無障礙設計,配套體育健身、兒童游戲、老人康體等設施,為居民提供便捷舒適的公共空間。步行和自行車道路沿線種植連續的遮陰喬木,鋪裝連續、平整、防滑,無障礙設計全面覆蓋。

  針對學齡兒童,啟動區規劃提出在中小學、幼兒園周邊,依托綠道打造安全無障礙的學徑網絡。學徑與機動車完全隔離,無障礙設施全覆蓋,地面鋪裝保証連續、平整、防滑,營造舒適、安全的步行環境,沿線建設兒童活動場地、配套體育設施等多樣化公共空間,推動建設兒童友好城市。

  針對老年人,合理布局養老服務設施,推動多元化、多樣性養老服務。完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功能,規劃建設集養老護理、日間照料、居家養老、文化娛樂等功能於一體的社區養老服務中心,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養老服務機構。

  “這裡將按照尺度宜人的規劃原則,建成優美、安全、舒適、共享的城市公共空間,宜居宜業、全齡友好。”殷會良激動地說。

  ● 倡導綠色出行模式,打造便捷安全綠色智能高效交通體系

  綠色交通是打造新時代宜居宜業新城區的重要理念。啟動區和起步區規劃設計充分體現綠色交通理念,打造便捷、安全、綠色、智能、高效交通體系。

  “雄安城際站位於啟動區,並通過水系連接白洋澱,形成城澱相望的格局。高鐵從雄安地下穿城而過,市民出了站可直接步行上班,乘客出了站可直接乘船欣賞澱泊風光。”對於起步區將構建的快捷高效交通網,楊保軍如此描繪。

  兩個規劃在人們出行方面作了周密安排,起步區、啟動區將率先實現綠色交通出行比例90%和公共交通佔機動化出行比例80%的目標。

  楊保軍表示,起步區將優先布局公共交通網絡,強化公交機動化出行中的主導地位。合理布局城市道路系統、公共交通系統、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及各類交通設施,充分利用智能交通技術,構建起步區以公共交通為骨干、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為主體的出行模式。

  “在以往城市同類型規劃中,一般是寫‘鼓勵公交’,而不是‘保障公交’。而鼓勵公交與限制私家車博弈的時候,往往是私家車勝出。”朱子瑜說,起步區鼓勵綠色出行,制定綠色交通政策,通過全面保障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車交通需求、有序減少私人小汽車出行、合理管控停車,實現起步區綠色交通出行比例90%的目標,打造起步區便捷、安全、綠色、智能、高效交通體系。

  朱子瑜表示,起步區將因地制宜構建網絡化、全覆蓋、快速高效的公共交通專用通道,提高公交運行效率,增強安全、便捷和舒適度。

  啟動區合理布局城市道路系統、公共交通系統、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及各類交通樞紐場站,倡導“公交+自行車+步行”的綠色出行模式,率先實現綠色交通出行比例90%的目標。

  專家指出,啟動區道路設計保証行人優先,道路斷面設計優先保障慢行空間,按人行、自行車、公共交通、小汽車的次序分配斷面,慢行和景觀空間整體控制在50%左右。啟動區規劃了公交專用道,依托公交型單元集散道路布局骨干公交走廊,覆蓋10分鐘生活圈﹔組團連接道路設公交專用道,服務組團間長距離聯系。此外,啟動區布局“快線+干線+支線”三級公交網絡,公交站點3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100%。

  啟動區對道路慢行空間進行了規劃。在市政道路紅線內高標准布置慢行空間,單側人行道寬度不小於2米,非機動車道寬度不小於2.5米,覆蓋各級城市道路。城市干路通過綠化隔離機動車、非機動車、步行空間,保障各類交通獨立有序、互不干擾。慢行交通優先採用平面過街,過街設施間距不大於150米。道路慢行空間全面實施無障礙設計。

  “建立智能化需求響應型的公交系統,把公交車開到居民樓下,解決公交車的最后一公裡問題。”殷會良說,智能生成線路,實現公交調度方案的自動化生成和實時優化,提供地塊到地塊的公交服務,構建以公交為核心的“出行即服務”系統,降低居民對小汽車的依賴,讓交通“慢”起來、城市“快”起來。(記者原付川)

(責編:陳思危、史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