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滄州市正處於歷史性窗口期,面臨京津冀協同發展等重大戰略機遇。請問向市長,擁有優越區位和豐富土地資源等諸多比較優勢的滄州,如何利用這些有利條件,更好地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大局?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自2014年2月啟動以來,已經走過了10個年頭。滄州作為協同發展重要節點城市,充分發揮毗鄰京津、土地資源豐富等優勢,堅持全域對接、全面承接,努力在服務京津、融入京津中加快發展自己,以自身實力水平的提升服務國家大局。
產業一體化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內容和關鍵支撐。市委、市政府緊緊扭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這個“牛鼻子”,著力引進一批投資規模大、帶動效應強的大項目、好項目。作為北京生物醫藥產業外遷重要承接地,北京·滄州渤海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園堅持引進吸納“高、精、尖”生物醫藥項目,通過實行異地延伸監管,推動生物醫藥產業快速集聚。目前,產業園累計入駐企業60家,成為國內知名品牌和產業地標。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壯大,僅僅是滄州市承接京津產業轉移的一個縮影。十年來,滄州市不斷提升渤海新區黃驊市、滄州經濟開發區等5個省級平台能級,構建起與京津上下游關聯度高的產業鏈體系。目前,全市累計引進央企二三級子公司188家,承接京津項目718個、總投資2904億元,高性能膜、服裝服飾等產業加速崛起、成長裂變,推動產業協作持續向更深層次拓展。
承接產業轉移,絕不是簡單的企業搬遷,而是產業鏈的再造升級,創新則是開啟這一切的“金鑰匙”。近年來,滄州市出台《關於進一步吸引京津科技成果在滄轉移轉化的若干措施》等文件,加強與清華大學、中科院等京津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天津工業大學滄州研究院等研發平台和中試基地,逐步構建起了“京津研發、滄州轉化”協同模式。目前,滄州市與京津共建省級研發平台35家,開展產業技術研究項目500余項﹔全市技術轉移服務機構達到33家,吸納京津技術合同成交額超過180億元。
企業要引得來,也要留得住、發展好,離不開便捷的交通和優質的公共服務。滄州市緊緊圍繞“軌道上的京津冀”重要樞紐目標,全力打造聯通京津的經濟廊道,津石高速、京德高速建成通車,石衡滄港城際鐵路加快建設,津濰高鐵、雄商高鐵(滄州段)全線施工,曲港高速、邯港高速、榮烏高速(滄州段)改擴建工程全面推進,與京津“半小時”“一小時”交通圈加速形成。同時,滄州市聚焦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積極推動教育、醫養等方面交流合作,市直屬4所高校、28所中等職業學校,與北京師范大學、南開大學等11所京津高校進行校校合作,413家定點醫療機構開通異地住院直接結算業務,參保人員無需辦理異地就醫備案手續即可醫保報銷,老百姓享受到了更多“協同紅利”。
在加快建設沿海經濟強市的進程中,滄州全力打造多功能、綜合性、現代化大港。請問向市長,能給我們介紹一下滄州是如何進一步促進港口繁榮和發展的嗎?
港口興,則經濟興。沿海臨港,是滄州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也是滄州最鮮明的特色和優勢。圍繞“加快沿海經濟強市建設步伐”的目標,滄州市堅持向海發展、向海圖強,以國際化視野審視沿海經濟發展,全力以赴推動港口轉型升級和資源整合,黃驊港成功上升為全國沿海主要港口,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一是全力打造多功能大港。實施總投資558億元的集裝箱、原油、LNG等21個碼頭和涉港鐵路項目,首個10萬噸級液化碼頭建成開放,煤炭港區7萬噸級雙向航道實現首航,原油商業儲備基地開工建設。新開通至阿根廷、廣州等5條內外貿航線、總數達到35條,實現與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及國內200多個港口貨物通航。黃驊港貨物吞吐量連續4年超3億噸,躋身全國沿海港口前十強。二是全力打造綜合性大港。與雄安新區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黃驊港雄安綜合服務中心窗口在雄安新區綜合保稅區正式設立,共同推動中國(河北)自由貿易試驗區雄安片區黃驊港聯動創新區建設。成功舉辦渤海灣(滄州)-海灣合作論壇、中國航海日活動周、第五屆中國-中東歐國家(滄州)中小企業合作論壇等重大活動,滄州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列入2023年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名單,進一步提升了港口的輻射帶動力、開放競爭力。三是全力打造現代化大港。學習借鑒上海港等先進港口經驗,推動5G、區塊鏈等技術與碼頭作業深度融合,黃驊港智慧港口技術聯合研究室揭牌成立,加速科研成果向實際生產力轉化。實施國家煤炭粉塵回收利用及生態水循環經濟標准化試點項目,交通強國“綠色港口發展”試點工作通過交通運輸部驗收。
我們了解到為做好鹽鹼地特色農業大文章,滄州市構建了“一基地、一園區、四體系、多樣板”的總體布局。向市長能否為我們介紹一下這一布局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滄州地處渤海之濱,受自然條件制約,沿海區域土壤鹽鹼化程度高。圍繞喚醒這一筆“沉睡”的寶貴資源,加快把土地劣勢變為耕地優勢,滄州市聚焦打造全國領先的鹽鹼地綜合改造利用示范區,重點從“一基地、一園區、四體系、多樣板”建設上發力。“一基地”即國家鹽鹼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旱鹼麥特色產業創新基地,該基地已於2月29日正式揭牌成立﹔“一園區”即創建渤海新區黃驊市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四體系”即建立健全以旱鹼麥為重點的鹽鹼地特色農作物育種、種植、推廣、加工體系,推動鹽鹼地特色農業全產業鏈發展﹔“多樣板”即在相關縣(市)建設旱鹼麥標准化繁育、釀造高粱繁育、苜蓿—旱鹼麥—玉米輪作、冬棗種植、仙庄鹽鹼地綜合利用、海興鹼梨種植、南齊茴香種植、旱鹼麥標准化種植等8個鹽鹼地綜合利用樣板,拓展農業生產空間,提升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挖掘鹽鹼地開發利用潛力。
請向市長簡單介紹一下打造旱鹼麥標准化種植和鹽鹼地綜合利用示范區的相關做法和進展成果。
去年以來,滄州市立足鹽鹼地多、開發潛力大的實際,充分發揮科技創新關鍵作用,以提升鹽鹼耕地綜合生產能力為目標,以試點建設為引領,以平台建設為支撐,全力做好鹽鹼地特色農業大文章。規劃引領方面,制發《滄州市旱鹼麥產業發展工作規劃(2023-2025年)》等系列文件,堅持“以種適地”同“以地適種”相結合,以做強種子“芯片”、加強鹽鹼耕地改造為抓手,積極拓展農業生產空間,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力爭每一寸鹽鹼地都得到合理利用。科技賦能方面,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與營養健康研究院(滄州)、綠色食品(綠色優質農產品)高質量創新發展全國技術中心在滄州市挂牌運行,新審定滄麥16、滄麥17兩個旱鹼麥品種,建立旱鹼麥繁育基地6.15萬畝,年繁種能力達到1.8萬噸。去年全市100.2萬畝旱鹼麥獲得豐收,畝產達到245.4公斤、總產達到24.5萬噸。品牌打造方面,旱鹼麥育種、種植、推廣、加工四大體系初步建成,“黃驊旱鹼麥”被農業農村部列入2023年全國“土特產”推介名單,“黃驊苜蓿”國家地理標志証明商標已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核准注冊,5個旱鹼麥產品獲得綠色食品証書,“黃驊旱鹼麥”區域公用品牌已獲批,在北京成功舉辦品牌發布會。產業化發展方面,涌現出“黃驊苜蓿”“南齊茴香”“鹼地梨”等特色農業品牌,2家旱鹼麥加工企業被新認定為省級龍頭企業,市級以上旱鹼麥加工龍頭企業達到13家,鹽鹼地農產品全產業鏈產值達到135億元。
鹽鹼地特色農業大有空間、大有可為。下一步,滄州市將秉承“一年出成效、三年大變樣”的決心和干勁,再接再厲抓好鹽鹼地綜合利用工作,總結出更多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做法,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滄州貢獻。